豆腐节的来历(佛冈豆腐节的来历)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9 0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豆腐节的来历和佛冈豆腐节的来历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豆腐节的来历以及佛冈豆腐节的来历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的来历是什么
  2. 菜豆腐节节的起源
  3. 霉豆腐的历史起源
  4. 佛冈豆腐节的来历
  5. 正月十三是什么神仙诞辰此节日成为豆腐节由来

一、腊月二十五磨豆腐的来历是什么

1、相传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在腊月二十五这天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户就吃 *** 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这个传说也被称作是“接玉皇”。

2、“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磨豆腐是古老的汉族手工技艺。从腊月二十五开始,家家户户的厨房便开始忙碌起来。

3、过去人们在这一天都讲究推磨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豆腐与“头富”音相似,被人们寄予了新年“富贵”希望。如今这种习俗传承下来,豆腐也就成了节日餐桌上备受青睐的食品。

二、菜豆腐节节的起源

来略阳不吃菜豆腐节节,就如同到北京不吃全聚德烤鸭,到西安不吃羊肉泡馍一样,等于你没有真正到过略阳。因为略阳的菜豆腐节节,早已成为略阳地域文化的一个显著品牌和代名词了。略阳人对它都是一种“扯不断、理还乱”的深厚情结,“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喘喘”。可以说,当地人对它的喜爱和执迷已达到了不可言状的地步和程度,这句话就是对它最形象的描述和概括,可见人们对它深深的依恋之情和浓浓的喜爱之意。

略阳菜豆腐节节,其历史文化悠久而厚重,它是当地先民就地取材,以适应山区艰苦恶劣的自然生存条件和环境所创造出来的一种饮食品种,及长期培养起来的饮食口味习惯。它也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山区民俗文化的体现和载体。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山民们的菜豆腐节节也走出了寻常百姓家人,走进了现代市场,走进了豪华餐厅,也溶进了人们情感的深处,成为略阳普及最广,食客最多,也更具地域 *** *** 的风味小吃。

在略阳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农家,所有的主妇都会做菜豆腐节节。特别是城里人平日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做,就到街上小铺店里吃。遇到星期天休息在家,主妇们总会不怕麻烦的亲自精心做一顿,全家男女老幼围拢一起,或邀三朋四友聚在一堆,津津有味的吃一上顿。就是剩下的饭菜下顿吃起来仍然是争先恐后的争着吃,何况下一顿的菜豆腐节节吃起来又是一番风味。遇到接待客人,不论是公宴还是私请,酒肉相待之后,下一顿必是带客上“农家乐”或上街铺小店品吃菜豆腐节节,透油解酒,开胃提神,客人吃过之后总会赞不绝口,满心开怀、十分满意,这也算是“款待”或者“公关”的规定“套路”,必出的一手了。

其实,做一顿上好的菜豆腐节节既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又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说它简单,主要是指用料普通、大众、廉价、成本不大,制做的 *** 程序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说它复杂,主要是指做起来程序多、环节多、费时多,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通常能干的巧妇自己在家做一顿像样子的菜豆腐节节,也得花费一个多小时,因而,逐渐学会生活和懂得品味生活的城里人,大多不愿把时间花在对它的“精雕细刻”上,而是主动营造“买方市场”,去外边街铺小店消费,男的大碗2.5元顶饱,女的小碗2.00元吃不了,既省时也省工,物美价廉,经济实惠,方便卫生,花钱不多图个舒服痛快,这就是“休闲”,这就是“观念更新”,既繁荣了市场, *** 了经济,又满足了就业,改善了生活,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做菜豆腐节节,之一环节当然是先要把当地产的上好普通大豆,用清水泡上,如果时间紧,也可以随时用温水浸泡,待大豆完全泡胀之后,先用石磨或用打浆机将大豆打磨成豆浆(正宗的是用石磨磨成浆),过滤掉豆渣,然后将豆浆倒进铁锅用大火加温,待豆浆烧的要开未开,要沸未沸时,在豆浆锅内点酒上山区特别的浆水菜的浆水,这时白花花的豆浆立即就会收敛集拢,变成一层厚厚的嫩嫩的白白的豆腐,然后继续在锅里煮上四、五分钟之后,豆腐就会变老变硬,这时用漏勺将其连汤带水的捞起放进溶器里待用。第二环节是,将黄灿灿的包谷面用点清捞过豆腐的清香新鲜的浆汤和一番,逐渐加进白生生的麦面揉擀,这样擀节节面条才会柔而不断,光亮润滑,清香扑鼻,吃起来劲道。擀好后的面条,切成多半尺长的一根一根的节节,下进已烧开的浆汤锅里,待节节煮熟,盛进碗里加进浆汤、用铲子或勺子将先前准备好的豆腐铲上几大块放进浆汤锅里几浪之后,放在碗里的节节之上,这时一碗黄灿灿象金, *** 嫩如银,热气腾腾又似云蒸霞蔚一般,美味可口,色香味具全的菜豆腐节节就可准备上桌入口了。

菜豆腐菜豆腐,只有豆腐没有菜,哪怎么能称为“菜豆腐”呢?先别忙着吃!做好菜豆腐节节只能说是成功了一半,而另一半就是吃菜了。先要另拿一只小碗碟,自己上前亲自夹盛自己喜欢吃的各种凉拌菜,略阳人把它叫着“菜碟子”。当“菜碟子”夹好后,就可以放在桌前,一边吃面吃豆腐,一边吃“菜碟子”。吃着香美可口的菜豆腐节节,看着五颜六色的“菜碟子”,你既可以满足食欲,享受进餐的 *** ,又能满足感观的享受和美的享受,这时你会由衷的发出,生活是多么美好,大自然是多么无私与慷慨的感叹,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略阳人把这种不同与一般面食调菜加盐和酱油醋的吃法,叫着“下着吃”或“就着吃”。

三、霉豆腐的历史起源

在惠水县雅水一带布依族群众中流传着一个关于霉豆腐的来历。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搞小本生意的年轻人,名叫阿岑。他跑长途买卖,又是老光棍哥,所以平时生活很简单,每顿饭只要有块白豆腐就可以了。有一年冬月底的一天,阿岑正在吃饭,同伴又来催他上路。由于匆忙,他顾不上收拾,把吃剩下的那块白豆腐放到盐罐里盖起来,就急急忙忙地走了。哪晓得一去就是半个月。回家那天,他又累又饿,赶紧做好饭,记得上次还剩下半块豆腐,他揭开盐罐,可豆腐已发霉,长了寸把长的毛。阿岑想不到那半块豆腐会变成这个样子。另外去买吧,已经饿得不想动,没办法,他只好舀起饭,硬拿生毛的豆腐来下饭。他用筷子试着沾一点来尝,想不到竟有一股说不出来的香味,他越吃,越舍不得放下筷子。他惊奇地看着这盐罐里发霉的豆腐,仔细地想:豆腐搁在盐巴里,盖封好,时间一长,就会变成又香又好吃的霉豆腐。于是,阿岑不去跑买卖,在家做起霉豆腐生意来。生意非常兴旺,那年春节他就赚了不少钱。不久,他盖起了新房子、娶了新媳妇。后来,阿岑将做霉豆腐的技术传了出来,人们一传十,十传百,都会做,每到过年,人们的餐桌上又多了一道风味好菜

四、佛冈豆腐节的来历

1、佛冈豆腐节起源于1609年,是清远市佛冈县 *** 镇社岗下村林氏族人元宵上灯习俗中独具特色的一项民间活动。

2、当年正月十三,林氏村民在祠堂上灯吃斋时,一位村民无意中将豆腐弄到另一位村民身上,引发了一场豆腐仗。第二年,参加上年豆腐仗的村民家中都喜添男丁,村民便认为是豆腐仗带来了人丁兴旺。

3、自此以后,每年正月十三给祠堂上灯时,都由丁头组织打豆腐仗,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全村老少共同参与的豆腐节。如今,豆腐节已经发展成万人欢庆、互掷豆腐祈福的热闹场面,意在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壮力健,生活富足。

4、这一独特的民间活动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被列为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 *** 项目。

豆腐节的来历(佛冈豆腐节的来历)-第1张图片-

五、正月十三是什么神仙诞辰此节日成为豆腐节由来

正月十三是海神娘 *** 诞辰,这一节日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演变成了豆腐节。这个节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其更加精彩和充实。

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亦称 *** 的诞辰。 *** 是林默 *** 化身,她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林愿家,是宋建隆元年出生的第六个女儿。默娘自幼展现神异,读书过目成诵,能理解其意,并能预知吉凶祸福,深受人们的崇敬。

农历正月十三相传是海龙王的生日。渔民们会举行祭海活动,祈求全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供桌上摆满了猪头、鲤鱼、大馒头等祭品,人们焚香化纸,向大海行叩拜礼,鞭炮声和 *** 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正月十三自古以来就有豆腐节的称呼。这个节日充满了民俗风情,传说豆腐能添丁保丰收。在这一天,由当年添丁的家庭出资,其他人捐资购买大量豆腐。随着上灯和鞭炮声,男女老少互相投掷豆腐,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体健康、生活富足、人丁兴旺。被豆腐砸中的人相信会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

OK,关于豆腐节的来历和佛冈豆腐节的来历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豆腐节 来历 佛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