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1、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 *** 身。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龙虾蟹吃,人们纷纷往江里扔饭团、倒雄黄酒。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2、纪念屈原说在所有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谭绍兵学者对这一说法进行了一系列论证。黄榴丹也认为虽说法众多,但纪念屈原说仍占主流地位。
3、在我国江苏、上海、浙江一带的吴国故地,一般认为端午节是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因为谗言被夫差赐死,夫差令取子胥的 *** 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4、苏州科技大学戈春源教授曾表示,中国的端午节纪念的5个人,其中屈原名气太大,人们才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但他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的作者宗懔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竞渡是“斯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5、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 溺于江中,数日不见 *** ,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 ***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 *** 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6、四、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说
7、华夏民族是龙图腾的崇拜者,闻一多先生在其所作的《端午考》中认为,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古时候我国长江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区,五月江河都会涨水,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掌管水的龙的身上,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和行舟安全。
8、闻一多先生还举出了与端午节俗有关的民间传说,大体上牵涉到四位古人,介子推、勾践、屈原和曹娥。愈到后来,屈原就愈超过其他人,成为端午节的纪念对象。
9、学者黄石、 *** 等认为,端午之节,起源于上古之“夏至节”。上古以“夏至”(坤日)与“冬至”(乾日)为一年之两大节日古,上古的夏至节,是殷商古历的新年。
10、同样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11、(1)权威 *** 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12、(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 *** ”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13、(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之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14、有些学者认为端午是“恶日”的观念较为古久。《夏小正》中记:“此日蓄 *** ,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写道“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
15、农历五月五日所生的孩子也被看作是不祥之兆,多被父母遗弃不养。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可见从很早起,人们就普遍认为五月是恶月,重五之日更是恶日。这样,在这一天 *** 菖蒲、艾叶以驱 *** ,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16、三年级作文_儿童故事大全_在线收听
17、海量三年级作文在线听,知名主播录制,满足宝宝需求,海量故事想听就听!下载喜马拉雅,睡前故事免费听!
18、父与子的故事_不花钱看全本小说_全文免费阅读
19、父与子的故事_七猫免费小说_海量小说免费任选,_永久免费看立即下载
二、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1、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 *** 、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那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又有哪些传说故事?
2、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3、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4、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 *** ”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源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5、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6、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之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7、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8、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9、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10、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 *** 》、《天问》、《九歌》等诗篇。
11、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屈原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12、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 *** ,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13、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 *** 了。
14、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 *** 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15、❤️🩹💛赛龙舟❤️🩹💛
16、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17、❤️🩹💛食棕❤️🩹💛
18、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19、❤️🩹💛佩香囊❤️🩹💛
20、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 *** 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 *** ,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 *** ,小巧可爱。
21、❤️🩹💛悬艾❤️🩹💛
22、民谚说:“清明 *** 柳,端午 *** 艾”。在端午节,人们把 *** 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 *** 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 *** 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23、❤️🩹💛点雄黄酒❤️🩹💛
24、在古代,雄黄作为一种中 *** *** 材,被用做解毒剂、杀虫 ***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古人缺乏科学观念,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蜈蚣等,加上误以为疾病的产生皆由 *** 邪作崇所引起,连有着 *** 道行的白蛇精喝下雄黄酒后都被打回原形,那喝些雄黄酒自然可以保健、避疫。就连不能喝酒的孩子的头上、身上也要抹上雄黄酒,以求这样可使百 *** 畏惧,孩子得以长命百岁。
25、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 *** 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每逢此时,人们载歌载舞,表达祝福。端午节来临,我们同样要以各种方式表达祝福与敬意,祈愿祖国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三、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习俗( . )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共有多种说法,我们这里选取了影响更大的几种。
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死明志,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 ***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 *** 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末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先祖伍举,以正直进谏楚庄王而得名声,因此其后代于楚国亦有名声。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国 *** 害,投奔吴国。受吴王阖闾重用,大破楚国,北镇齐晋,南服越人,官拜相国公。
吴王夫差继位后,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为伯嚭所谗,不听“联齐抗越”的主张,前484年便赠伍子胥剑,赐自尽。子胥愤恨自刎,留下 *** ,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 *** 队灭掉吴国。
吴王夫差极怒,把伍子胥的 *** 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由于伍子胥 *** 沉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130—143),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人,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邯郸淳所撰《曹娥碑》中即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君”即指“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中,数日不见 *** ,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 *** 抱父 *** 浮出水面。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 *** 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后来,所住之村镇即更名为曹娥,殉父之江为曹娥江,并建以寺庙慰其孝心。
另也有传说认为曹娥是五月五日投江,而没有追究其父的溺江时间。
据现代学者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更为古老,本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人无关。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章中指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都和古代百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有关。古代长江中下游的百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他们“断发文身”来模拟龙形,以避免伤害。《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他们将粽子投到江河中是为了祭祀龙神;而将舟船刻画成龙形在水面竞渡,也是对龙的图腾崇拜。后世关于屈原、伍子胥等人的传说都是逐渐融入到端午节的习俗中来的。
在数 *** 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给您介绍之后,您是不是更清晰了呢!
OK,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和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