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笋壳鱼养殖 *** 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笋壳鱼繁殖 *** 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笋壳鱼的养殖注意
笋壳鱼喜 *** 成群,而离开群体搞“单干”的极少。其集群主要分布于池边或池边附近及饵料台和饵料台附近,池中间很少见到有笋壳鱼栖息。根据笋壳鱼的集群行为及其分布特点,放养笋壳 2鱼的鱼池面积不宜过大,每口池400~500 m即可,而且鱼池以长方形为好。同时饵料台的设置以沿池边四周布局为好,而在池 *** 就没有必要设置饵料台了。这样,投饵和观察摄食情况都很方便。
笋壳鱼的鳞片构造特殊,它呈锯齿状,顺摸光滑而倒摸刺手。正是这种特殊构造的锯齿鳞片,在苗种运输过程中互相造成致命的伤害。因此,运输鱼种时切记不宜盲目。2010年内,先后从广东等地引进多批笋壳鱼,引进总数近100万尾,其中,规格分别有2.5cm以内、3~5cm、 5~10cm、30~150g/尾、150g/尾以上等。在这些规格中,更好运输的是2.5cm以内规格的和30g/尾以上规格的;最难运输的是3~5cm规格;5~10cm规格的次之。从以上笋壳鱼长途运输的经验说明,适宜长途运输的规格要么小要么大,而不大不小规格的则运输损伤大。这是因为2.5cm以下的小规格笋壳鱼,其鳞片尚未发育成熟,锯齿鳞片光滑还没有防御功能,运输时鱼体之间几乎不产生摩擦及 *** 。规格30g/尾以上笋壳鱼,虽然鳞片完全成熟,但其结构紧密质坚,运输时鱼体间虽产生摩擦,但其耐摩擦力强损伤度极小。而介于上述两种规格之间尤其是3~5cm规格的笋壳鱼,因其锯齿鳞片刚成熟和鳞片结构稀疏,耐摩擦能力很弱,运输时极易 *** 致死。因此,根据笋壳鱼锯齿状鳞片特点,选择适宜运输规格,是提高其成活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笋壳鱼是肉食 *** 鱼类,无论自然条件或养殖环境中,笋壳鱼的自相残杀行为都普遍存在,且难以避免。所以,养殖户通常有发现池中笋壳鱼会越养越少的情况,但又没有发现有死的笋壳鱼。其实,这是自相残杀大吃小的原因。笋壳鱼自相残杀行为在不同生长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即鱼苗阶段最弱,鱼种阶段最强,成鱼阶段偶有。笋壳鱼在鱼种阶段,尤其在2.5~10cm规格时,自相残杀行为特别突出,因此损失百分之几十甚至九死一生的情况均发生在这个时期,是养殖笋壳鱼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鱼苗阶段和成鱼阶段自相残杀的行为则较少。笋壳鱼的自相残杀行为虽难以避免,但其残杀的程度可以人为控制到更低。解决其难题的 *** 主要是采用科学投饵,满足笋壳鱼的摄食需要。我们知道笋壳鱼残杀其兄弟姐妹的目的并非好斗,而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生存生长和繁育的需要。人们如果在人工养殖环境中,能做到让笋壳鱼每日三餐饱食,其残杀同类的行为意识将大大降低,被残杀的笋壳鱼数量将大大减少,其成活率自然将得到提高。另外,要及时分池或分箱,在同鱼池或网箱中放养相同规格的笋壳鱼,这样,消除了笋壳鱼大吃小的环境,使其失去残杀行为的条件。
有人将笋壳鱼称为懒 *** 鱼,就是因为其爱静不爱动的行为而得名。可以说笋壳鱼是懒得出奇,它就是在摄食时,也只是摄食靠近嘴边的食物,而对于距离其稍远的食物则会视而不见。针对其行为特征,在投饵时不能全池遍投,否则,投入池中的饵料会浪费很大,这既增加养殖成本,又污染水质。正确的做法是将笋壳鱼引入到人工饵料台摄食。饵料台用铁丝或竹片扎成框,将纱窗布套在框上形成平面则成饵台,再将饵料台吊着置于水深50cm左右处后投入饵料。但因其太懒,要做到池中所有的笋壳鱼入饵料台摄食需要有一个诱入的过程和时间,即在笋壳鱼集中区至饵料台的路段投饵成一条线形的饵料道,这样经过数日后,笋壳鱼会随饵道并最终全部进入饵
料台摄食。如果池中设置的饵料台间距在2-3m的情况下,则不采用饵道诱入法,在饵料台上直接投饵便行。但此形式仅适合于小水面养殖,而在较大水面情况下,则会因众多密布的饵料台,投饵时大大增加了时间与劳动强度。
笋壳鱼易惊且在两种情况下尤为突出。一是在苗种阶段突出,其中又以鱼苗为最,鱼种次之。在水泥池小水体养殖情况下,苗种受惊吓可能致伤甚至致死。郴州市一养殖户于2010年5月29日从广东购进的15000尾2.5cm规格的笋壳鱼,投放于一口400m的水泥池后,饲养人员很勤巡塘对其细心管理,但不到半月死亡过半,该农户觉得不可思议并求助于我们。结果经我们现场诊断为因惊吓冲撞池壁致伤致死。并建议其严格控制巡塘次数,严禁用强光照射观鱼,同时采取培肥水质降低透明度等措施。此后,因此死鱼的现象基本得到控制。二是笋壳鱼在陌生的环境中易惊行为突出,因此,对处在陌生环境中的笋壳鱼,应尽量给其创造一个宁静的环境,尽可能地避免因惊扰尤其是频繁惊扰给其带来的损害和损失。
笋壳鱼为底栖鱼类,水质过清的环境不利于栖息与养殖。因为笋壳鱼在自然条件下虽然底栖行为尤为突出,但人工养殖环境中笋壳鱼的底栖行为发生变化。一是笋壳鱼在不同养殖水体中,其底栖行为发生变化。据我们养殖试验的结果说明,笋壳鱼在网箱养殖环境中(网箱吃水深度2~2.5m),笋壳鱼没有底栖行为,而改为沿网箱四周栖息和饵料台上栖息,栖息深度50cm左右。在鳗鱼水泥池中,水体透明度在35cm左右的情况下,笋壳鱼则主要栖息于饵料台上,此环境中笋壳鱼的底栖行为并不突出。在土池中,笋壳鱼在白天几乎都栖息于池底,而在土池边或饵料台上则很难觅其踪影;但在晚上,笋壳鱼的底栖行为发生变化,即集中栖息于土池边的斜坡水体之中和饵料台上,或水草丛中。根据笋壳鱼在土池中底栖行为的这一特点要求,养殖笋壳鱼的土池,其池边以有一定斜坡的为好。二是笋壳鱼在不同的养殖阶段,其底栖行为发生变化。即在鱼苗阶段底栖行为不明显,此时笋壳鱼大都栖息于池边依附于池墙水体30cm深左右;从鱼种阶段至成鱼阶段时期,底栖行为明显并加强,即由鱼苗阶段的栖息于池墙过渡到底栖。三是笋壳鱼在不同透明度的养殖水体中,其底栖行为发生变化,即除在网箱养殖条件下,透明度越大,底栖行为越明显。因此,在鱼池养殖水体中,应保持水体有一定的肥度,这样,可改变笋壳鱼栖息的单一 *** 为栖息的多样 *** ,利于养殖高产。
自然条件下,笋壳鱼喜欢以洞穴为巢,甚至终身生活于洞穴中,是具有明显占巢行为的鱼类。那么,人工养殖条件下是否也要为其营造人工鱼巢呢?
2010年度,我们为此开展了营造人工鱼巢和不用鱼巢的对照试验。试验分别在2口鳗鱼水泥池中进行,即其中的一口鳗池设置鱼巢,鱼巢用塑料管扎排做成后置于池底,让笋壳鱼以管为巢栖息其中;对照池则不设置鱼巢,笋壳鱼在池中也找不着任何可以作为鱼巢的地方。试验的最终结果为:设置鱼巢池与对照池的笋壳鱼其成活率、生长速度均没有明显差异。这一结果说明了虽然笋壳鱼天然条件下具有占巢的行为,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则完全没有必要为其设置鱼巢,可以说设置鱼巢是多此一举。同时,也正是基于这一试验结果,至目前为止的郴州市近40亩的温泉鱼池、鳗鱼池、工厂化鱼池、网箱等多种水体的笋壳鱼养殖中,都没有设置鱼巢,笋壳鱼生长都很正常 1.池塘消毒与肥水培育“水蛛”
“水蛛”是笋壳鱼鱼苗的重要饵料,它的丰欠直接影响到鱼苗的成活率。笋壳鱼鱼苗孵化后的15天是其关键期,这期间开口饵料大小是否适口和供应量是否充足是决定苗种存活率的关键。用生石灰每亩50公斤和茶籽每亩20公斤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处理的同时采用发酵或者 *** 粪、猪粪等家禽粪肥水可以快速培育出大量水蛛,具体作法是用10%左右的生石灰与之混合后装入60目网袋(或者饲料袋,但要扎若干小洞)后悬挂在鱼塘四周,一般每亩悬挂2袋即可。足够的浮游动物是提高幼苗成活率的最有效保障。当然,最科学的 *** 是泼洒肥水的微生物制剂,这对水质不但没有污染影响,而且还能开始培育出大量生物饵料。
“养好小鱼虾,育肥笋壳鱼”就是指适 *** 饵料的重要 *** 。利用1.5厘米以上笋壳鱼鱼苗可摄食家鱼鱼苗的特 *** ,要提前3~4天培育麦鲮等“鱼花”,放养量为笋壳鱼苗数量的80~100倍;或直接投喂全长为笋壳鱼苗的1/3左右的饵料鱼,数量为笋壳鱼的40~50倍,保证笋壳鱼苗有充足适口饵料鱼吃食。此外,视鱼苗的培育量另行安排池塘培育饵料鱼,保证整个鱼苗培育期间,有充足适口饵料鱼供鱼苗、鱼种吃食。饵料鱼一般10~15天补充一次。
笋壳鱼苗长至4~5厘米时,可开始驯食人工混合饲料,混合饲料以鱼糜为主,添加适量的鳗鱼饲料,成糊状,全塘遍撒,逐渐诱食上饲料篮。饲料篮每个0.6~1.2米,饲料篮间隔2米左右,沿塘边分内外二排分布。投喂时间约在10:00和17:00,以后者为主,占总量的2/3。每天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5~20%。
养殖前期的人工饲料以鱼糜为主,添加10%的鳗饲料形成团状;养殖后期根据笋壳鱼的口裂大小将冰鲜鱼切成不同大小的鱼块。每天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7%。视天气、鱼摄食情况增减。投喂要定时、 *** 、定质、定量。
对于笋壳鱼来说,6厘米以下都属于幼苗期,以游动捕食活饵料为主。如果此时池塘内活饵料供应不足,极易相互残杀,导致存活率偏低,影响后期商品鱼的产量。在幼苗时期,若条件允许,分塘间隔时间若能缩短到40天,效果会更好。进行分塘 *** 作时,应选择晴天早、晚或阴天进行,避免高温对笋壳鱼的伤害。另外,由于笋壳鱼需要频繁进行分塘,所以必须准备几口池塘以分养不同规格的鱼。至少要准备3口以上池塘,如果没有多个池塘就养不好笋壳鱼。
混养规格约每尾克100的鳙鱼每平方米400~600尾。注意水质变化,如发现水质变坏应及时加换新水,或施用生石灰和使用微生物制剂,如采用光合细菌等来调节水质,保持塘水“肥、活、嫩、爽”。保持塘水透明度30厘米左右。注意防逃,加水时在入水口用网孔尺寸0.5~0.6毫米的锦纶、尼龙或力士筛绢筛布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
二、笋壳鱼养殖方 *** **笋壳鱼繁殖 ***
场地:养殖池底部需要有淤泥,进水口和排水口需设网。选苗:更好选长度10厘米左右、大小均匀且健康的鱼苗。喂食:鱼苗期可以喂轮虫或切成小块的鱼肉,成鱼期可以喂水生昆虫和小鱼小虾。水温:不能低于22度。换水:每隔半月左右换水一次。疾病防治:可以在饲料中掺入适量 *** 物防治常见疾病。一、笋壳鱼养殖 ***
1、场地以及设备:养殖笋壳鱼一般是大面积进行的,需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养殖池,面积一般在4亩左右是比较适宜的。池塘的底部需要设置一些淤泥,因为笋壳鱼喜欢在水底的淤泥附近活动。在进水口和排水口的地方,可以设置一些网,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笋壳鱼逃跑。在放入笋壳鱼之前,需要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1、场地以及设备:养殖笋壳鱼一般是大面积进行的,需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养殖池,面积一般在4亩左右是比较适宜的。池塘的底部需要设置一些淤泥,因为笋壳鱼喜欢在水底的淤泥附近活动。在进水口和排水口的地方,可以设置一些网,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笋壳鱼逃跑。在放入笋壳鱼之前,需要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2、选择鱼苗:更好选择身体的长度在10厘米左右的、大小均匀并且健康的笋壳鱼。一般来说,数量可以控制在3500条左右。
3、喂食:定期喂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在笋壳鱼处于鱼苗期的时候,可以给它们吃轮虫或者切成小片的鱼;当笋壳鱼到成鱼期的时候,可以给它们吃各种水生昆虫和鱼类。
4、水温:一般来说,水温在22度以上是更好的。若是低于22度,笋壳鱼的食欲就会收到影响。更低也不能低于18度,若是温度再低笋壳鱼就不肯吃东西了。
5、换水:保证水质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需要每隔半个月左右就更换一次新水。另外,每隔一个半月还得消毒一次。
6、疾病防治:有一些疾病是比较常见的,比如“赤皮病”,可以在饲料中掺入适量的 *** 物预防这些疾病。
1、亲鱼选择:需要选择已经 *** 成熟的、体型比较大的雌 *** 和雄 *** 笋壳鱼,比例控制在1:1就可以。
2、人工 *** :为了让繁殖的效率更高,可以进行人工 *** 的过程中,给它们使用一些催产剂,注射一次催产剂的效果一般会在一天半左右。在注射过之后,可以将雄 *** 和雌 *** 的笋壳鱼放入产卵池之中。
3、自然产卵:在产卵池之中,亲鱼可以完成产卵和 *** 的过程。在池塘的底部需要设置一些卵窝巢,这样 *** 卵就可以附着在上面了。
4、人工孵化:这些 *** 卵可以人工孵化,这样孵化出来的几率比较大。孵化时,水温更好在27-32度之间。同时,需要保证水有一定程度的流动。
三、笋壳鱼养殖周期
笋壳鱼的生长速度受季节影响显著。冬春时节,其生长速度较慢,从9月到翌年6月的前期,每尾平均重量仅能达到150克。然而,进入夏秋高温季节后,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0月份的体重可快速提升至400克。虽然商品规格通常要求达到200克,但经济上的更佳养殖周期建议超过1年。
在养殖实践中,为了应对冬季,需要准备越冬设施。有三种越冬 *** 可供选择:首先,4月至5月投放新苗,部分能在年底达到商品规格,其余继续越冬至次年8月上市;其次,9月份投放的苗种,成活稳定后进入越冬,次年12月前收获;最后,10月份购进种苗,集中进行冬季标粗,4月至5月放回鱼塘,年末可以全部上市。
对于笋壳鱼的越冬环境,水温需保持在15℃以上。在广东地区,使用罗氏沼虾越冬的塑料布大棚是一种经济且安全的选择。在越冬期,应减少饲料投喂,同时加强水质管理,通过使用有益菌来降低水中的氨氮含量,以保持水质的健康。
笋壳鱼的体形略延长,粗壮,前段呈圆柱形后部稍扁,头扁平、较大,体宽约为体长的1/3.5,嘴角下斜,与眼同宽。眼睛凸出,位于嘴唇上方,上颌两侧为齿带,下颚长于上颚。有一排小尖牙,身上的鳞片呈梳齿状,有四圈黑色斑纹,腹部的颜色较浅,体表的颜色会随着周围水质和环境而变化。
OK,关于笋壳鱼养殖 *** 和笋壳鱼繁殖 *** 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