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君子温其如玉,大雅卓尔不群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君子温其如玉,大雅卓尔不群的知识,包括大雅卓尔不群的意思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君子温其如玉***大雅卓尔不群的意思
1.君子温润如玉,意味着君子应当具备美玉般的品质,温润而含蓄,不张扬却内在价值连城。
2.大雅卓尔不群,象征着君子的温文尔雅和与众不同的卓越气质。
3.语出东汉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赞》的“君子卓尔绝缓段不群”,赞誉君子在才德上超越常人,独树一帜。
二、君子温润如玉,大雅卓尔不群什么意思
1、“君子温润如玉,大雅卓尔不群”的意思是君子应该如玉一般的温润沉稳、含蓄坚毅,不张扬、却自显价值,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和大众一样的,是与众不同的人。
2、“君子温其如玉,大雅卓尔不群”此联位于正蒙斋的大门。“君子卓尔不群”语出东汉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赞》,大雅是对品德高尚,才学优异者的赞词,不群是指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1、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2、 ——《卫风•淇奥》赏析
3、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4、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5、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6、 驻足一端,轻眺远望,淇水弯弯绕绕,竹林蓊蓊郁郁。
7、 君子如玉,安居对岸,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 《卫风•淇奥》复沓回环,浓重笔墨下欣欣然勾勒出一位翩翩的君子形象。
9、 他的仪态容貌庄重堂堂,文采学问深厚斐然,道德修养之高,品味待人之仁,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也。
10、 于其君子何人一说,历史研究上分为了两派学者,他们各执一词。
11、 一说《卫风•淇奥》中的君子,代指卫国武公,即武和。
12、 他曾位职于周平王卿士,谨慎廉洁,治理有方。
13、 据《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
14、 武公派学者便认为其诗赞咏对象属卫国武公,武公为君子是也。
15、 然,也有学者称言《淇奥》之君子,只算是一个虚拟的形象塑造,是古人对心目中贤者圣人的想象与追求,对君子这完美得不成样子的人物的一种精神寄托和自我勉励。
16、 一个是存在论,一个是不存在论。
17、 但于我而言,两者皆可信,两者亦不信。
18、 在多次阅读与总结下,我们发现小说创作中有“一个人,一类人”的定律,其形象我们称之为经典人物形象。
19、 我想,对于这淇水河岸旁的君子而言,那他既可以是卫国武公,可以是古时候能人贤士这一类人,更可以是对君子形象的幻想塑造。
20、 用夸张的手法相连接,由武公一个人而推广到大多数人,由大多数人推广到甚至是抽象的更高境界的人。
21、 由此观之,它们是共存的,共存在《卫风•淇奥》这个载体之中。
22、 于其艺术色彩一论,意象之恰,变化之深,音韵之谐,为更佳。
23、 意象之恰,《卫风•淇奥》中的比喻的手法尤为突出。
24、 诗歌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引入,使我们未见君子貌,却先感君子淡泊超然风气,让人无限遐想。
25、 卫国淇水中原一带本就有一片竹海,裴骃在《史记集解》中也写道:“卫之苑也,多竹篠。”
26、 这翠绿笔直的绿竹,实则就是那君子,而《卫风•淇奥》正是开辟了君子如竹的先例。
27、 古有苏轼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想来君子高风亮节,立身挺拔,一派正气皓然,以“竹”为喻体,恰恰好好。
28、 诗中多次出现了“玉”的比喻,《礼记》中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是需要时间与精力去打磨的一件配饰,象征着君子品 *** 需要反反复复地去淬炼,同时,玉也是周朝礼器,是礼乐 *** 的象征,是君子恪守礼节的表现。
29、 玉用不温柔的要求精细打磨自己,又用不刺眼的光泽温和他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亦为君子道矣。
30、 变化之深,《卫风•淇奥》中,三段式的反复手法,有同,更有异。
31、 绿竹的“猗猗”“青青”的“如篑”,远处竹林到竹林深处,茂盛程度逐一加深,说明可能有位探访君子者的距离由远即近了,这可以说是空间上的变化。
32、 然而也可能根本没有探访者,只是时间流逝,竹林长得更加茂密了,如同君子品行一般,愈发地深刻了。
33、 开篇“切磋琢磨”地打磨玉器,到诗篇最后的“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说明一开始君子在学习学问与处世之道,而最后已成型了,磨练出了美德与博学。
34、 此番变化,如同呈现在读者眼前,开始过程与结果一连贯,也算是给了我们一个更好的榜样与教化。
35、 音韵之谐,只消读上一遍,便可有所体会。
36、 此篇正好符合了诗经回环往复的韵味,读来似觉意犹未尽,很是和谐。
37、 “兮”字的多次使用,也使其具有楚辞般歌唱之感,余音娓娓袅袅,煞是优美。
38、 于其主题思想一谈,最为明显的便是其抑制不了地对君子的赞美之意。
39、 而我观之,除赞叹歌咏以外,还是对君子这般美好人物的心向往之。
40、 古时候人民追求物质生活,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可心灵不一定富足,而“君子人格”正是被创造出来的一种寄托,是人们想要“素履以往”的一种“心之所向”。
41、 《中庸》里言道:“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德矣。”
42、 古人赞 *** 子,多是过谦过傲,过良过隐,而《淇奥》中的君子,兼有淇水之柔与绿竹之刚,淡而不厌,简文温理,恰到好处,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不谋而合,既有风骨志气也有因时而变的睿智。
43、 从外在容貌到内在品德,从可隐于世淡泊名利到也可与人侃侃而谈善于外交,彰显了一个全面、涵容、中正的君子形象。简言之,中庸是也。
44、 余秋雨在《君子之道》里说过,君子的本质是蹈仁义而弘大德,我想,这《淇奥》里的君子,也算是 *** 者希望广招纳进的贤士罢。
45、 君子温其如玉,大雅卓尔不群。
四、君子温顺其玉大雅卓尔不群是谁写给谁的对联
1、“君子温其如玉,大雅卓尔不群”
2、此联位于正蒙斋的大门。楹联出于康熙四十九年八月 *** 康熙皇帝赐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 *** 臣张玉书的题有“君子温其如玉,大雅卓尔不群”匾额。
3、“君子”一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更多的被引申为品德高尚之人,而玉也多被用来比喻人的品格美好。当时的人们认为,君子应该如玉一般的温润沉稳、含蓄坚毅,不张扬、却自显价值。
4、“君子卓尔不群”语出东汉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大雅:对品德高尚,才学优异者的赞词;卓尔:高高直立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5、匾额上“正蒙斋”三字是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的手泽。据专家考证,与“弘佑天民”匾额背面的“太极仙林”相应,“正蒙斋”来自《易经》第四卦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蒙”是幼稚的意思。稚龄时期,人事不知,称之为蒙。小孩上学叫“发蒙”“启蒙”。“养正”就是养 *** 格。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则是完成一个人的人格培养,把人格的培养当成教育最重要的大事。“蒙以养正,圣功也”,指从蒙昧无知的稚龄时期开始,完成对个人的人格培养,培养纯正的品质,培养他们走上正道,是合于天道的神圣的事业。北宋哲学家张载著有专著《正蒙》,他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 *** 平”为我们所熟知,概括了我国历代仁人志士为人、为学、为政的基本理念。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