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脉汤组成(通脉汤简介)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6 0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通脉汤组成,以及通脉汤简介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通脉汤简介
  2. 血栓闭塞 *** 脉管炎简介
  3. 中草 *** 名方:资生通脉汤的功效与作用

一、通脉汤简介

目录 1拼音 2处方 3功能主治 4通脉汤的用法用量 5摘录 6《达生篇》 6.1方名 6.2组成 6.3功效 6.4主治 6.5通脉汤的用法用量 6.6加减 6.7各家论述 6.8附注 7《大生要旨》卷四 7.1方名 7.2组成 7.3主治 7.4通脉汤的用法用量 7.5加减附: 1古籍中的通脉汤 1拼音

tōng mài tāng

生黄耆30克当归15克白芷3克通草6克

用七孔猪蹄1对,以水L5升,煮汤吹去浮油,代水煎 *** 。煎至300毫升,热服, *** 后须以厚被覆面而睡,使 *** 力运行通体,即有乳,如未效,再二服无不通矣。

黄耆(生用)1两,当归5钱,白芷5钱。

七孔猪蹄1对,煮汤,吹去浮油,煎 *** 1大碗服之。覆面睡,即有乳。或未效,再1服,无本通矣。新产无乳者,不用猪蹄,只用水一半、酒一半煎服。

新产体壮者,加好红花35分以消恶露。

《医林纂要》:乳即 *** 所化,血下溢于肝则为经,酿成于胃则为乳,而两乳则阳明胃脉所经行,肝脉交于脾,脾脉络于胃,故乳得从胃化而出。是欲酿乳,补胃为本。黄耆充胃气而壮卫气,甘缓益土,生用则行,故能通也。乳本血也,当归辛润滋血,而惟血所归,又所以为乳之本。合生耆即东垣补血汤,气倡而血从,血充而乳足。白芷辛温色白,行阳明胃经,宣木气于土中,达血脉于经隧,除血中之壅滞,故用以为佐使。猪蹄,旧说须七孔者,然可不必,但要公猪前蹄,若后蹄则少力,母猪者不足用。盖前蹄为全身筋力所在,味甘咸平,能补气血,养虚羸,润肌肉,又水畜也,故善通经隧,能通乳汁,又以血气补血气,古人多用之。煮汤去油,恐油腻能滞经络,且滑肠。

本方方名,《仙拈集》引作“通乳煎”。

生黄耆1两,当归5钱,白芷1钱,通草2钱。

产时去血过多,或产后失于调养,以致乳少或无乳者。

用七孔猪蹄1对煮汤,吹去浮油,煎 *** 1大碗服之,以被覆面而睡,即有乳。或未效,再1服。新产无乳者,不用猪蹄,只用水、酒各半煎服。

新产体壮者,加好红花35分以消恶露。

用整条生怀山 *** ,轧细过罗,每用一两或八钱,煮作茶汤,调以蔗糖令适口,以之送服生鸡内金细末五分许,当...

体羸瘦,渐觉灼热。其脉五至,细而无力。治以资生通脉汤,服至五剂,灼热已退,饮食加多。遂将方中玄参、...

折而不可提挈。足胫纵缓,则脉不通而懈弛也。调营通脉汤主之。调营通脉汤(自制)天冬(二钱)生地(五钱...

,血脉枯槁。或年至四十气血渐衰,往往无乳,急服通脉汤。虚者,补之也。若乳将至而未能过畅者,宜涌泉散...

二、血栓闭塞 *** 脉管炎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概述 4病变 5病因病机 6诊断要点 7辨证分型 8治疗 8.1疗效标准 8.2针灸治疗 8.3分型治疗 8.4专方治疗 8.5老中医经验 8.6用 *** 规律 8.7其他疗法 8.8其他措施 9参考资料附: 1治疗血栓闭塞 *** 脉管炎的穴位 2治疗血栓闭塞 *** 脉管炎的方剂 3治疗血栓闭塞 *** 脉管炎的中成 *** 4血栓闭塞 *** 脉管炎相关 *** 物 1拼音

xuè shuān bì sāi xìng mài guǎn yán

xuè shuān bì sāi xìng mài guǎn yán

血栓闭塞 *** 脉管炎为病症名。指周围血管的慢 *** 闭塞 *** 炎症病变。属祖国医学“痹证”“脱疽”等范畴。本病病因不明,其诱发因素与骤冻、外伤及吸烟等有密切关系[1]。

血栓闭塞 *** 脉管炎,又名特发 *** 坏疽,是一种较常见的慢 *** 进行 *** 血管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局部的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间歇 *** 跛行,静止 *** 疼痛,严重者可并发溃疡、坏疽,以青壮年男 *** 最易罹患。现代医学对脉管炎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无统一认识,一般认为,多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及自身免疫反应等密切有关。而吸姻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诱发因素。此外,寒冷、潮湿、感染、创伤等都可以成为潜在的诱因。

血栓闭塞 *** 脉管炎在中医学中属于“脱疽”范畴,又称之为“脱痈”、“十指冷落”。早在《黄帝内经灵枢·痈疽》篇中就对脱疽证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涉及到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和预后等各方面。至晋隋唐时期,在《刘涓子 *** 遗方》、《备急千金要方》等书中,更深化了对脱疽的认识,并提出“毒在肉则割,毒在骨则截”的具体手术治疗方案。宋明以后,中医诊治脱疽进一步 *** 化,许多医家对脱疽的病因证治等作出了更为具体的阐述,同时还出现不少有关脱疽的专篇、专书。在治疗上,除内服中 *** 、手术切除外,还有针灸、熏洗、外敷等。如果说清代以前关于脱疽的记述还多类属糖尿病 *** 坏疽,那么,自清以后所述脱疽的病因症状,已开始接近脉管炎的证候。如《马培之外科医案》说:“严寒涉水,气血冰凝,积久寒化为热。”“始则足趾木冷,继现红紫之色,足跗热肿,足趾仍冷,皮肉筋骨俱死,节缝渐次裂开,污水渗流,筋断肉离而脱。”

现代自50年代中期报道了中医 *** 治愈血栓 *** 脉管炎之后,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经过反复多次的临床总结和验证,四妙勇安汤、阳和汤、顾步汤、通脉活血汤一类的方 *** 治疗脉管炎的疗效,逐渐取得外科临床医家的承认。70年代以来,多次召开全国 *** 协卜会议,商讨关于脉管炎的诊断、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的规范匕问题,使血栓闭塞 *** 脉管炎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文献报道日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近40年来,发表在国内医学期刊上的备类诊治脉管炎的中医 *** 文献约140余篇,观察病例在300例以上(不包括个案)。在诊断方面,一些与现代医学有关的抒 *** 、新指标已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和验证。治疗上,总结出了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温经散寒等治则,特别是活血化瘀已成为公认的有前途的治疗原则。在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纡、内外治结含、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结舍的治疗 *** ,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使患肢截肢率明显下降,复发率减少。目前,一般报道的临床有效率在90%左右。

血栓闭塞 *** 脉管炎(thromboangiitisobliterans)亦称Bürger病。其特点是,多累及中等大的动脉和静脉,特别是下肢的血管,发生复发 *** 炎症和血栓形成,引起循环障碍,出现间歇 *** 跛行(claudicatio intermittens)和肢体坏疽。绝大多数发生于男 *** ,年龄20~40岁。

早期为小动脉的一些节段发生内膜炎,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伴有中 *** 粒细胞浸润,可出现多核巨细胞,管腔因并发血栓形成而闭塞。病变逐渐累及较大的动脉段。动脉中膜和外膜亦有炎 *** 细胞浸润,病变常累及伴行的静脉。富含新生毛细血管及炎 *** 细胞的机化血栓据说是本病的特点之一,血栓经机化后可发生再通现象,遗留斑块状内膜瘢痕,中膜弹力板通常无明显 *** 。

本病病因与外感寒湿,饮食不节,七情过极或房室过度,久病本虚等有关。关于其病机,古今文献多有阐述,仔细研究各家所论,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阳气虚弱,寒凝血瘀久病脾肾阳气不充,阴寒乘而袭之。寒凝收引,则血气瘀闭;寒湿客于经脉皮肉,则阻滞脉络,搏于津液骨髓,则折伤气血,致荣卫凝涩,不能濡养四末,肢端疼痛、坏死,甚而脱落,居于寒冷之地者尤为易患。

湿浊蕴结,遇阻脉络久客湿地或饮食失节,均能积湿酿痰。湿邪重浊粘腻,最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致血运失其畅达,久则湿邪化热,湿痰热互结,亦可瘀阻经脉,使血脉滞而不通,则五趾坏死。

*** 阴虚,热毒炽盛房室不节,情志不遂,则肾水亏损,相火偏旺,肝木失养,血不荣筋。膏粱厚味,恣嗜辛辣烟酒,则湿热内生,化为火毒,熏蒸脏腑,致肝败筋死,脾败肉死,肾败骨死,而成脱疽之症。

气血虚亏,络脉瘀阻气血运行全身,贵在流通舒畅。若气虚则运血 *** ,血虚则气无所生,血脉阻隔不行,络脉失其濡养,而四末气血不能充达,毒邪聚结,气血凝滞,则发生脉管炎,久病体虚者更为多见。

总之,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血脉,与心、肝、脾、肾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因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病之本是阳气不足,气血虚弱,病之标为血瘀、湿浊、热毒凝滞,筋肉经脉,败血腐肉。若病情日久,肢节坏死,创面不愈,脓血不断,可导致气血大伤。

本病诊断要点:①多见于40岁以下吸烟男 *** 。绝大多数为下肢受累。②起病时患肢远侧发凉、怕冷、麻木、酸痛,继而出现间歇 *** 跛行,最后发展为静息痛,尤以夜间为甚。③肢端皮肤呈紫红或苍白,皮肤温度降低。小腿肌肉萎缩,进而出现足趾溃疡,干 *** 或湿 *** 坏死。足背动脉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④肢***置试验阳 *** 。⑤排除其他动脉闭塞 *** 变。血流图描记协助诊断。[1]

本病临床辨证分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现据各地报道归纳为以下五型:

1.阴寒凝滞患肢麻木疼痛,局部皮肤苍白,触之冰冷,遇冷加重,得温则减。创面色白或暗红,迟迟不愈。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2.血络瘀阻患肢或患趾(指)固定 *** 持续疼痛,静止痛明显。患肢皮肤呈紫红、暗红或青紫,下垂时尤明显,皮肤干燥,趾甲增厚,肉萎毛枯。舌质红绛或紫暗,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涩。

3.湿热 *** 患肢怕冷疼痛,常为游走 *** 。行走时酸胀、沉重、乏力,下肢可出现条索状肿块或结节,红肿热痛,肢端轻度溃疡或坏疽。患者可伴有头沉身困,脘闷纳呆。舌质红,舌苔黄腻或白腻,脉多弦滑或弦数。

4.热毒炽盛患肢发生溃疡或坏疽,继发严重感染,红紫痛剧,肿势散漫,脓液甚多,有恶臭气味。全身症状可有高热寒战,烦躁, *** 干, *** 黄。舌质红绛,舌苔黄腻、黄燥或黑褐苔,脉弦滑洪大或弦细数。

5.气血两虚患者身体虚弱,面容憔悴萎黄,消瘦无力,皮肤干燥脱屑,趾(指)甲干燥增厚,肌肉萎缩,创口生长缓慢,久不愈合, *** 灰淡、暗红,脓液清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近十多年来,全国 *** 术会议关于血栓闭塞 *** 脉管炎的诊断和疗效标准,有过多次讨论,但至今仍没有统一。综合目前大多数文献使用的疗效标准,可分为以下四级。

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创口完全愈合,患肢血液循环障碍缓解或明显改善,恢复工作一年内无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或显著减轻,静止痛消失,皮肤温度和色泽明显好转,创面愈合或接近愈合,血循环轻度障碍,能工作。

好转:病状减轻,创面较前缩小,患肢循环有所改善,仍不能从事工作。

无效:经1~3个月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甚或加重。

针灸治疗:取患肢有关经脉部位敏感反应点为主穴,结合发病部位及症状循经配穴为原则。下肢选脉根(在第二骶椎下旁开3寸下0.5寸处),上曲泉(在屈膝内侧纹头上3寸股骨后缘),脉生(在曲泉直上3寸股骨后缘);配穴:病在踇趾取脾经阴陵泉、地机;病在足背和二、三趾取足三里、丰隆;病在四趾及小腿外侧取足少阳经阳陵泉、悬钟。上肢选曲池、青灵、手逆注(在前臂屈侧正 *** ,腕横纹与肘横纹连线中点);配穴:病在拇食指配手三里;病在无名指配外关;病在小指配通里;前臂手掌凉胀取大陵、阳池(灸)、劳宫。 *** 作法:对实热症用泻法,虚寒症用补法,虚实兼症用平补平泻法。一般每次选用1~5穴,每日或间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对坏死溃烂者应配合中 *** 或抗菌素。或考虑手术治疗。[1]

处方:当归12克,熟地12克,附片10克,鸡血藤30克,川芎10克,黄芪15克,炮姜6克,牛膝12苋,白芥子10克,丹参12克,桂枝10克,甘草6克,地龙10克。

加减:寒凝甚去桂枝,加肉桂;痛剧加川乌、草乌、延胡;湿重加薏苡仁、苍术;瘀血明显加制乳香、没 *** 、红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早晚各1次。

疗效:用此法配合针灸、外治治疗32例,结果临床治愈11例,显效12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

常用成方:当归四逆汤、顾步汤、桂枝附子汤、活血温经汤、阳和汤。

处方:当归1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地龙10克,制乳没各10克,桂枝1o克,牛膝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鸡血藤30克,穿山甲10克,乌 *** 10克。

加减:伴阳虚加附片、肉桂;痛甚加延胡;患肢肿胀加木瓜、茯苓;伴脾虚加苍白术;创面溃烂,渗脓较多加蒲公英、金银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服。

疗效:以本法为主,配合其他外治法(部分手术处理),共治疗144例脉管炎患者,临床治愈52例,显效72例,好转20例,总有效率为100%。

常用成方:桃红四物汤、活血通脉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当归活血汤。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蒲公英3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玄参12克,防己10克,萆薜10克,当归12克,生苡仁15克,牛膝10克,木通10克,丹皮10克,地龙10克,鸡血藤30克,赤小豆30克。

加减:局部红肿明显,或溃疡渗脓较多加菌陈、山栀;肿胀较甚,湿偏重加茯苓、猪苓;疼痛剧加延胡、制乳没;伴气滞加川楝子。

疗效:治疗104例脉管炎患者,配合局部外洗,临床治愈66例,好转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4.2%。

常用成方:四妙勇安汤、茵陈赤小豆汤。

处方:蒲公英30克,地丁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玄参15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紫草12克,丹参15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路路通12克。

加减: *** 干结加生大黄;疼痛甚加延胡、制乳没;口干渴加天花粉、石斛;伴气虚加太子参、黄芪、 *** 参;湿重加苍术、苡仁。

服法:每日1剂,重者每日2剂,水煎温服。 *** 渣加水浓煎,每日熏洗。

疗效:以本法治疗热瘀型脉管炎22例,临床治愈8例,好转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8.2%。

常用成方:四妙勇安汤、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通脉汤组成(通脉汤简介)-第1张图片-

处方:炙黄芪30克,炒 *** 参12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淮牛膝10克,金银花15克,川芎1O克,玄参15克,石斛10克,鸡血藤15克,地龙10克,蒲公英30克。

加减:阳气衰弱加附片、肉苁蓉;月干肾阴亏加生地、龟版;湿热毒盛加苡仁、板蓝根、茵陈、栀子;正虚甚可加服十全大补丸;血瘀明显加桃仁、红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疗效:治疗41例脉管炎患者,除服中 *** 外,局部溃疡加用氦一氖激光照射,临床治愈31例,好转6例,无效4例。平均治愈时间45天,总有效率为90%。同时进行了免疫指标观察,发现治疗后,病人的淋巴细胞转化率由治疗前的低水平变为升高,IgG、IgA明显下降,而I *** 和补体C3无明显变化。

常用成方: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顾步汤。

组成:丹参150克,红花100克,桂枝50克,当归150克,川芎150克,杜伸150克,羊骨 *** 克。

用法:上 *** 制成注射剂,每安瓿2毫升含生 *** 量2克。肌肉注射,每日2~4毫升,每天注射2次,15天为一疗程,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疗效:用此 *** 治疗虚寒型脉管炎30例,同时配服中 *** 煎剂(桂枝、熟地、怀牛膝、鸡血藤、 *** 参、黄芪、干姜、细辛、赤芍),临床治愈23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经随访,一年内复发2例。

组成:丹参35克,赤芍、鸡血藤、地龙、乳香、没 *** 、乌梢蛇各15克,当归、红花、甘草各10克,细辛7.5克,蜈蚣3条。

加减:寒湿阻滞、阳气不达加附子、肉桂、桂枝、川乌、草乌、防己、苍术;湿热加黄柏、萆薜;热毒炽盛加金银花、地丁、蒲公英、连翘、丹皮;久病气血亏虚,创面不敛, *** 不鲜,加 *** 参、当归、熟地、首乌等益气养血之品。

用法:上方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 渣复煎汤,温洗患处,每日3次(后期已溃者用太乙膏敷患处,每日2次)。

疗效:治疗11例脉管炎患者,临床治愈6例,显效4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100%。

组成:制松香12克,水蛭10克,全蝎8克。

用法:上三味共研细末,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30天一疗程。局部外敷松桐膏(松香220克,研细末,用生桐油100ml调成糊状),每日1次。

疗效:用本方治疗脉管炎20例,均获临床治愈。

组成:麝香0.5克,丹参、路路通各100克,制乳香、没 *** 、地龙各30克,壁虎15克。

加减:阴寒型先予熟地、鹿角胶、白芥子、肉桂、麻黄、炮姜、甘草等 *** 煎服1周。气滞血瘀型先予丹参、桃仁、红花、乳没、赤芍、五灵脂、三棱、莪术、路路通等 *** 煎服1周。湿热型先予茵陈、牛膝、银花、赤小豆、丹参、鸡血藤、苡仁、苍术、防己、泽泻等 *** 服1周。热毒型先服银花、连翘、制乳没、蒲公英、地丁、半枝莲、半边莲、生地、丹参、牛膝等1周。气血两虚型先服人参、白术、白芍、茯苓、川芎、甘草、当归、熟地、黄花、肉桂等 *** 1周。局部处理:红肿敷丹参散(土蜂窝、丹参);焮热无肿敷意黄散(厚朴、甘草、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术、花粉);溃破有脓敷金花散(熟石膏、炒铅、冰片);溃破无脓敷海浮散(制乳没、冰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疗效:治疗214例,临床治愈101例,显效19例,好转8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6.3%。

组成:十大功劳60克,金毛狗脊60克,威灵仙60克,木瓜60克,血竭30克,白芍60克,生地60克,桂枝30克,乌梢蛇60克,海桐皮30克,丹皮30克,牛膝30克,老鹳草60克,汉防己30克,黄芪60克,当归30克,伸筋草60克,附子30克,槟榔30克,红花30克,白花蛇30克,防风30克,乳香30克,没 *** 30克,石菖蒲30克。

用法:上 *** 共研细末,过8号筛,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天早晚各服1丸,温水送下。病重者可日服3次。20天一疗程,服 *** 期间忌酸、辣、酒、姻、 *** 。

疗效:共治疗11例,临床治愈9例,1例中断治疗,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1.8%。

组成:赤芍、桃仁、银花、丹参、当归、毛冬青、妥拉苏林。

用法:上 *** 制成注射剂,每支10毫升或20毫升,分别含生 *** 34克或68克。每天注射1次,每次1~2支。 *** :用脉通液500毫升稀释,经患肢动脉快速推注50毫升,余 *** 缓慢滴注。连用10天后休息3~5天,再继续治疗,30次为一疗程。配合内服中 *** ,虚寒型用阳和汤加减;瘀滞型用当归活血汤加减;热毒型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湿热型用茵陈赤小豆汤加减;修复阶段用顾步汤加减;气血虚亏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荣汤。

疗效:共治疗252例(其中15例为静脉给 *** ),临床治愈143例,显效53例,好转21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86.1%。静脉给 *** 组总有效率为87.8%。

组成:金银花、连翘、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牛膝、丹皮、延胡、桂枝、蜈蚣。

用法:上 *** 制成干燥颗粒状冲剂。每次10克,每日3次,有溃疡者外敷全蝎膏。

疗效:用此方治疗46例脉管炎患者,临床治愈20例,显效17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5%。对寒湿患者疗效较好。

组成:白酒(或75%酒精)5000毫升,黄连60克,马钱子30克。

用法:将黄连、马钱子放人白酒内浸泡,一周后滤去 *** 渣。每日用 *** 酒浸洗患肢创面1次,疼痛较剧者,可多次用黄马酒浸湿纱布

外洗。洗后创面可再用其他 *** 膏外敷。

疗效:使用黄马酒浸洗创面,再用油膏换 *** ,止痛效果显著。62例患者平均基本止痛时间为6.7天,最短者2天。不论治愈与否,都能达到基本止痛。

组成:松香Z00克,生桐油100毫升。

用法:将松香研成细末,和生桐油调成糊状,涂敷创面,每日1次。

疗效:共治疗20例脉管炎患者,同时内服脉炎散(制松香、水蛭、全蝎),均告临床治愈。

组成:苏木、红花、官桂、干姜、乳香、没 *** 、 *** 健、 *** 各10克,鸡血藤20克,细辛6克,透骨草15克。

用法:上 *** 加水煎汤液,趁热熏洗患肢,每日2~3次。

李××,男,28岁。初诊日期:1958年11月4日。主诉左足发凉疼痛,间歇 *** 跛行10个月,左小趾趾端溃疡1月。1958年1月开始左足跟疼痛,随之足趾前半部和足趾亦觉疼痛,后又出现步行后小腿肚胀疼,休息后减轻,呈间歇 *** 跛行已历10月余。病情日重,1月前左足小趾趾端形成溃疡,疼痛剧烈,彻夜不眠。患者为翻砂工人,长期受潮湿寒冷,嗜烟10余年。

检查:面色萎黄,形瘦,左足小趾端溃疡约1×1cm,少许 *** 分泌物,腐肉未脱。足背黯紫色,左足发凉,足背动脉尚能触知。脉象滑数,苔黄微腻。

诊断:血栓闭塞 *** 脉管炎(脱疽)。证属寒凝湿阻,经络痹塞,气血不行而发剧痛,步履艰难。病人正气渐耗,寒郁化热,热胜则肉腐而小趾溃疡。治宜通络和营,清热化湿。

处方:银花30克,归尾9克,丹皮9克,赤芍9克,制乳没备4.5克,丝瓜络4.5克,地龙9克,二妙丸9克(包),海风藤9克,犀黄丸9克(另吞)。

二诊:服 *** 8剂,苔黄腻渐化,疼痛减轻,改用四妙勇安汤:当归60克,银花30克,玄参30克,生甘草15克。

三诊:上 *** 服4剂,疼痛明显减轻,趾端腐肉犹未脱落,舌心仍见黄腻苔,脉滑数。上方加赤茯苓15克,生苡仁9克,3剂。

四诊:小趾腐去收口,只足下地后尚疼,溃面收口处微破,流少许分泌物。上方加黄芪9克,共服20余剂,渐见收口。继续观察3个月,基本治愈。

按:脉管炎病人一般都有受寒受凉史,最忌立即向火烤,或用热水烫,否则极容易患本病。此为预防之道,至关重要。本病初期、二期,寒凝血瘀,阻于经络,不通则痛。用 *** 着重温经散寒,通络活血,回阳止痛。晚期寒郁化热,热胜则肉腐、骨烂,应以大剂滋阴益气,清热化毒,以顾步汤、四妙勇安汤等图治,使之尽可能免于截肢。

分析1980年~1990年25篇文献报道中专用方剂的 *** 物使用情况,共使用 *** 物81味,其中观察病例超过100例,报道文献在2篇以上的有28味,列表如下:

在上表所列31味 *** 物中,活血化瘀 *** 占50%。因而不难看出,活血化瘀法则已成为治疗脉管炎的主要法则。也有不少医家认为本病以虚中挟实者居多,治疗宜“攻补兼施”,或补益以托毒,或寓补于攻,因而参芪之属应用较多。临床实践证明,使用黄芪且用量大者,疗效多佳。近年来,虫类 *** 治疗血栓闭塞 *** 脉管炎显示出较好前景。本表所列前14味 *** 物中就有5味是虫类 *** 。验方“六虫散”和广安门医院所用的“通脉片”也都是以水蛭、虻虫、蟅虫、乌梢蛇、地龙、蜈蚣等所组成。

取穴:主穴:经渠、血海、尺泽、三阴交、阳陵泉、上巨虚、下巨虚。配穴:热毒加太溪、复溜、鱼际、列缺;血瘀加列缺、膈俞;气血双虚加列缺、鱼际;肾虚加膻中、阴谷、太溪、膈俞。

*** 作:双侧均取,以常用穴为主,据症加配穴。寒湿用温针行补法,每日2次,每次40分钟,同时灸太渊。血瘀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日2次,每次15分钟。热毒用提 *** 泻法,每日3次,每次20分钟。气血双虚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60分钟。肾虚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60分钟。

疗效:应用本法治疗77例脉管炎患者,临床治愈52例,显效13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8%。

取穴:主穴:分三组 a.气海、中脘、膻中、阳池、足三里、冲阳、太溪、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b.魄户、神堂、膈俞、膈关、筑宾;c.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昆仑。

*** 作:之一组穴位每穴灸3壮;第二组穴每穴灸2壮;第三组穴 *** ,得气后不留针。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8例(早期2例、中期6例),临床治愈5例(早期2例,中期3例),好转3例。随访2年,5例治愈者均未复发。

用法:煎服每次用量30~50克,碾粉冲服,每次5~10克,每日2~3次。

加减:热毒偏胜加银花、连翘、板蓝根;血瘀偏重加桃仁、红花、赤芍、丹参;寒凝加桂枝、细辛、干姜;体虚加黄芪、 *** 参、当归、熟地。

疗效:治疗14例患者,临床痊愈9例,好转3例,无效2例。

用法:a.用白花丹参人白酒浸泡,去渣服酒,每服20~30毫升,重者可服50毫升,每日3次。b用白花丹参30~60克煎服,每日2~3次。c用白花丹参制成注射剂,每次2~4毫升,肌注,每日1~2次。

疗效:共治疗147例,治愈33例,显效70例,好转3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1.8%。临床显示酒剂效果比煎剂、针剂好。

组成:a.生猫骨1具,连头尾,烧灰存 *** ,研细为末。b. *** 500克,黄芪60克,苡仁60克。c.黄芪6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生地30克,玄参20克,细辛3克,龟版20克,鳖甲20克,蟹灰3克,乌梢蛇30克,银花炭30克,黄柏20克,地丁30克,牛膝20克,苍术10克。

用法:猫骨散冲服,每次1.5克,每日3次。 *** 煨黄芪、苡仁,炖烂熟,服食 *** 。中 *** 煎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煎服。

*** 液:中麻Ⅰ号、中麻Ⅱ号,或东莨菪堿注射液。

用法:中麻Ⅰ号5毫升或中麻Ⅱ号3毫升,每次配用氯丙嗪12.5~25毫克,肌注、静注或静脉点滴均可。每日1次或隔1~2日1次,连续5~6次后可休息3~5天再进行。一般疼痛消失后可停。

疗效:治疗Ⅱ期重症脉管炎30例,显效20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认为此法止痛优于 *** ,使皮温上升,行走延长,下垂肿胀消退,创面愈合加速。

支持疗法:对体质较差,特别是感染较重者可予富有营养的饮食,大剂量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输液,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贫血者可少量多次输血。

手术疗法:对已坏死的组织可进行手术切除。创面较大,表皮生长缓慢者,可行植皮术。对已坏死的足趾(手指),可进行手术切除。

三、中草 *** 名方:资生通脉汤的功效与作用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白术(炒)9克生怀山 *** 30克生鸡内金6克( *** 的)龙眼肉18克山萸肉(去净核)12克枸杞子12克玄参9克生杭芍9克桃仁6克红花4.5克甘草6克

【功用】补心脾,益 *** ,通经脉,

【主治】室女月闭血枯,饮食减少,灼热咳嗽。

【加减】灼热不退者,加生地黄18克或至30克,咳嗽者,加川贝母9克,御米壳6克(嗽止去之);泄泻者,去玄参,加熟地黄30克,云苓片6克,或更酌将白术加重;服后仍泻不止者,可于服 *** 之外,用生怀山 *** 细末煮粥,掺入 *** 碎热鸡子黄数枚,用作点心,日服二次,泻止后停服; *** 干燥者,加当归、阿胶各数克; *** 不利者,加生车前子9克(袋装),地肤子6克,或将芍 *** (善治阴虚 *** 不利)加重;肝气郁者,加生麦芽9克、川芎、莪术各3克;汗多者,将萸肉改用18克,再加生龙骨,生牡蛎各18克,

关于本次通脉汤组成和通脉汤简介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标签: 组成 简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