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梅州小吃粄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谁知道梅州客家人的习俗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梅县小吃有哪些,它们有什么营养价值
1、梅县的著名小吃有:梅县金柚、西南金柚、农家梅菜扣肉、炸芋圆、酿豆腐、松源麦芽糖、畲江“姜糖”、柚皮凉果、清水鲩圆、菊花糕、味窖粄、客家肉丸、百花酿香芋、杂锦豆腐煲、营富炖鸡、梅县烧卖、白渡牛肉干、白宫米粉圆、梅菜干等。
2、梅菜扣肉,以肥而著名。如果你正在节食减肥,这个菜可不适合你。
3、此菜的人,都会因为它的肥腻而止筷。然而当你大胆地咀嚼一块,满嘴流油的时候,你会感觉他绝对没有红烧肉那么的肥腻。梅菜吸油,五花肉又会带着梅菜的清香,梅菜和肥五花肉的搭配真的可以说是合味(客家话)。
4、梅菜扣肉,只是扣肉里面的一种,比如用普通的菜干、咸菜,甚至干豆角,再甚至可以不放这些配料(比如:东坡肉),但是纵观这些扣肉的做法,各有各的风味、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在民间和饭店 *** 最多的还是梅菜扣肉。
5、酿豆腐的馅料选用剁成碎粒的香菇、鱿鱼、虾仁、猪肉等,拌少量味精、白盐、淀粉,一齐塞入鲜嫩的豆腐块中间,或蒸或焖,或煲或炸或煮,熟后即可食用,寒冬季节开锅吃酿豆腐,别有一番风味是客家菜的 *** ,鲜嫩滑香,营养丰富。一家煮,十家香,是客家逢年过节的保留菜式。
6、作为梅州特产的利市柚果,选用优质沙田柚皮,对传统的腌制工艺进行革新,经科学 *** 加工精制而成,使产品仍保留原果风味。据《本草纲目》载:柚皮对 *** 具有化痰止咳、消闷等疗效。(梅州)
7、菊花糕是梅县畲江镇的特产,糕如菊花,质地软韧,香甜可口。
8、菊花糕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问市,至今盛产比衰。它用糯米为原料,加上麦芽、白糖、榛糖、生油等,搓成糕坯,成形蒸熟, *** 后即成。
9、味窖粄是客家更大众化的食物,用大米磨成浆后与少量土碱水拌匀,用开水冲浆,盛入小碗蒸熟。蒸成碗面四周膨胀,中间凹成窝形,以甜酱油(红味)佐食,故称味窖粄。梅县街头常有油煎味窖粄,是客家特有的传统风味食品。
二、谁知道梅州客家人的习俗
1、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称为“春节”,俗称“过年”。正月初一前一天为“除夕”,俗谓“年三十日”。
2、春节是一年中更大的传统节日。从农历十二月十五日起,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室内室外都打扫得 *** 净净,准备过年。
3、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架”,着手准备过年的食物和用品。接着一连几天,家家户户忙着做年糕(甜粄)、煎油果(油挤子)、炸酥烧、炸肉丸、熏鱼、卤鸡鸭等。到年二十八、二十九,家家贴春联,贴门神。从这天到年初三或年初五晚上各家点灯照明到天亮,俗称“点年光”。
4、年三十日为统一祭祖时间,家家户户挑着竹装的三牲、斋果、酒、菜等,到祖祠祭祖。这天老嫩大小穿着新衣服,村子里锣鼓喧天,鞭炮放得特别多。
5、初一,是新年的一年开始,天还未亮,到处燃放鞭炮,人人说好话,互相道贺。一早,金狮队敲锣打鼓,串村过户,到每家“拜新年”。金狮先到厅堂伏拜(俗称参神),再到各家厨房伏拜,拜时户主放 *** ,狮头朝向喜炮舞动,户主给红包表示谢意。年初一直至初十,均有舞金狮表演。表演时,2人饰演猴子,1人饰 *** ,1人顶狮头,1人牵狮尾,伴演狮子,猴子活泼,跳来跳去,翻筋斗,飞桌面,穿桌角。猴子和 *** 合作,表演弄狮各种动作。然后,由金狮队武术人员表演拳、棍、刀、钩镰、耙头等项武术,表演便告终结。舞金狮是群众喜爱的传统节目。
6、春节期间,白天人们很活跃,男女老幼总爱热闹。有的逛街、游公园、拍照留念;有的舞狮、打锣鼓、弹琴吹唱;有的玩 *** 、打 *** ,等等。晚上四处锣鼓喧天,爆竹连天, *** 腾空,五颜六色,歌声笑声,欣心悦耳,家家热闹,人人欢乐。
7、年初二,是转娘家、探亲访友的一天。家家热情待客,处处谈笑风生,说不尽新年快乐。转娘家的妇女,有的舍不得离开娘家,因此有:“初一就话初一头,初二又话年下头,初三又话穷 *** 日,初四嬲一日,初五‘唱也圩’,初六唔好归,七不去,八不归,初九初十看打狮,十一十二又有龙灯会,索 *** 月半才来归”的儿歌。
8、初五日,俗称“出年架”或“唱也圩”。因这天原是圩日,人们来往街上,一见熟人就互相拱手拜年恭喜。初七那天称“人日”,家家吃“七样菜”:芹、葱、蒜、春菜、芫荽、甜菜、韭菜等,取其勤劳、聪明、会划算、有 *** 、团圆、甜蜜、长久之意。
9、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松口过正月半的时间,一般定在十二、十三、十四,以十四那天过月半的为多,却无人定在十五,这与别地在十五过月半完全不同。
10、过正月半那天像过年一样,以三牲敬神祭祖,人来客往,吃丰盛的菜饭。
11、松口人有闹元宵的风俗习惯。清代直至 *** 期间,在米圩坪搭花灯棚,举行闹花灯的盛会。看花灯的人摩肩接踵,十分热闹。凡添了男丁的家户,要在祖公厅供祭品祭祀 *** ,并悬挂花灯,以庆添丁之喜俗称“上灯”。元宵节晚上不少人还放孔明灯(相传为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李氏家庙曾放过用160张纱纸做的孔明灯,用特制油灯盏挂进孔明灯内,点燃充气使其升空。孔明灯放油盏的下边还挂电光炮、小鞭炮、火箭、 *** ,升到高空时鞭炮、电光炮间隔隆响,火箭四射, *** 闪光吐艳,十分好看,热闹非常。各姓祖屋大门两旁还要挂上大灯笼照明,放 *** 、火箭、鞭炮。
12、新中国成立后,仍有过正月半闹元宵和升丁的传统习惯。但为防止放孔明灯引起火灾,故禁止放孔明灯。至于放 *** 、火箭则指定到安全的地方燃放。1955年正月半,在中山公园北边牛角塘洛阳桥燃放烟架、火箭、 *** ,观众站满了牛角塘的四周,一片欢腾热闹。
13、有史以来,松口就有过清明节的活动。清明那天,客家话叫“青名”。宋代高菊卿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 *** ”。这天,牵儿带孙去扫墓的人很多。
14、清明那天,人们要做“清明粄”吃。此习惯流传已久,至今还有人用苎叶、艾叶、白头翁等植物叶子混和米粉做成的清明粄这一习俗。
15、“太阳生日”是梅县城乡各地民众特有的一种节日。1 *** 4年(明崇祯十七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是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吊颈”的日子,从此明朝灭亡。据说,李二何为了让人们加深对明朝的思念,又不敢明明白白宣传,怕遭 *** *** ,危及当地百姓,便号召民众祭太阳,说这日是“太阳生日”。他还写了一首《太阳经》,把明朝皇帝当作太阳来拜祭。
16、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那天,不少家户挂上红灯,对着太阳摆一张桌子,放上斋果寿面祭祀,口中念着《太阳经》。《太阳经》的内容大致是:“太阳三月十九日生,家家户户点红灯。太阳一出满天红,家家门前挂灯笼。太阳明明珠光佛,四大神明掌乾坤……”。还要烧纸制的太阳衣、太阳帽等。当天还要吃炒面以作纪念,所以街头打面店买面条的人很多。
17、农历五月初五日,叫做端午节或端阳节。是人们纪念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的日子。初四日,家家办节料,裹粽子。传说战国时人们在农历五月初五将粽子投汩罗江,借以悼念屈原,沿袭成俗,故有裹粽子风俗。初四那天,除裹粽子外,家家还准备好过端午节的肉类、食品和用品。
18、初五为端午节,各家的大门、间门、厨房门都要挂香蒲,午餐时要喝点雄黄酒,有避邪之意。这日上午,家家摆出三牲、果品祭 *** 。中午,家人团聚在家里,共吃一顿丰富的团圆餐。初六日,就是转娘家、走亲戚的一天,各家都以酒肉款待来客。
19、端午节,旧时在松口镇沿南北两岸地方,有龙舟竞渡的风俗。由溪北(五显宫和王显宫)的龙舟与溪南(汉帝宫和月泮宫)的龙舟进行比赛,时间一般是五月初一至初十的每天下午,端午节前各宫“福首”邀集群众筹款,主持赛龙舟的事务。四月里就各自修理龙舟,三十日下水。
20、五月初一、初三和初五上午,各宫装彩龙舟进行“朝宫”活动。不论龙舟往上划或往下划,凡到各个神宫前(上行有月半宫、王显宫、关帝庙、谭公庙、广福宫、集福宫;下行为王镇宫,天后宫、五显宫、汉帝宫、显龙宫、金盘宫、王济宫、王明宫),龙舟指挥员须进宫焚香朝拜(故谓“朝宫”)。龙舟上驶或下驶,沿途彩旗招展,鼓乐齐鸣,鞭炮连天,划者欢欣活跃;两岸群众伫立观看,挥手助兴。
21、初一至初十下午均有龙舟比赛。初五为初赛,初十为龙舟决赛。比赛更是精彩,两岸观众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每一龙舟上,有划手32人,舵手1人,指挥员1人,敲锣及舀水的各1人,共36人。现在的龙舟略小一些,只有27人。比赛时,双方齐头向前划进,互有前后。指挥员观察水势,认为有利时就将指挥棒(由短秆龙旗捆成)在龙头边唇上一击,表示下决战的号令。双方头划手齐下,其它划手则更加使劲,到终点时胜负已分,胜方则举桨划欢呼,鸣炮以示胜利。在比赛过程中,两岸观众热烈呼喊,为划手助威,尤其在双方下令决赛时更是喊声雷动,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22、 *** 战争期间,龙舟竞赛曾一度停止。建国后的1950年至1952年还有龙舟比赛,1953年终止,直至2000年中断了47年的龙舟赛又恢 *** 动了一年,后来不知何故又停锣息鼓了。
23、立秋那天,农事已完,是为庆丰收的节日。是日,家家做味酵粄。松口人的吃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蒜仁和油煎黄糖水做成“红味”,浇拌着吃;另种吃法,是用肉料、菜和味酵粄混着炒来吃。
24、农历七月十五古称中元节,俗叫“七月半”,又称“盂兰节”,俗称亡魂节。那天,松口镇一般家户须备三牲拜 *** 、敬亡魂。有少数姓氏要扫墓。多数人只在那天加菜,而没明显过七月半祭亡魂的习惯。
25、“作福”对松口客家地区的老百姓来说,是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是善男信女祈祷神明保佑的一种习俗。
26、作福的名目和时间,有一村或一姓特有的,但时间都有固定,一般在农历八月初三,每年如期举行。
27、作福之日,各户人家的亲戚朋友都会来祝贺和“看热闹”,可说宾客盈门。家家户户办丰盛午宴,以招待客人,有的还要煎圆、踏粄、酿豆腐。
28、旧时,作福这天,一些村寨有游神“扛公王”出巡的活动,晚上请木偶戏班在村中演出。松口地区的各村各姓都有公王庙。松口镇附近的王济宫和五显宫可称当地更大的公王庙。公王是受人们崇拜敬仰的一偶像,当地人把本姓人曾做过官的先祖或历史上受人尊崇的忠臣、清官的雕像立在庙中为公王供人膜拜,祈祷公王保一方平安。如仙口村人的公王是梁氏先祖梁克家(梁氏 *** 世孙南宋绍兴年间进士官至右丞相)立为村中公王,后裔设庙纪念他。每年按规定时把公王从庙中抬出来在村中逐屋巡游。
29、公王出巡时要举行出宫、入宫仪式。出巡时公王坐在公王轿中由4人抬,阵容和古装戏中的大官出巡时的阵容一样。人们敲锣打鼓擎着彩旗,数十数百人列队而行,非常热闹。
30、1950年以后,松口没有游公王的活动了,而作福习俗的一般活动延续至今。
31、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
32、月到中秋分外明,故有赏月的传统习俗。那天晚上,各家的人都团聚一起吃月饼,谈心赏月,欢庆“月圆人更圆”。旧时有扛“菜篮神”、“伏仙姑”、“扛猪屎长工”等习俗。
33、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九,是汉族传统的民俗节日。
34、相传晋朝孟嘉在重阳那 *** 龙山,风吹落了帽子,后人就以“秋风落帽”代替重九登高。唐代诗人王维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七言绝句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可见重阳登高习俗早已形成,客家人继承了这一中原风俗。
35、在客家地区,此日多作登高活动,含避灾之意。旧时,“重阳节”放风筝活动很普遍,孩子们也参与。重阳登高沿古俗,至今仍极盛行,登高游览者络绎不绝。在梅州地区,人们在重阳节那 *** 览名山胜景,如梅县阴那山五指峰、王寿山、平远南台山、五指山、蕉岭长潭等。松口地区的人不能外出远游者,则登元魁塔或万宝山。每年重阳节都属旅游旺季,各地名山胜景游人如鲫,盛况空前。现在,梅州客家地区称“重阳节”为“敬老节”、“老人节”。
36、松口有“冬至挪圆,夏至买田”的俗谚,所以冬至那天做“圆粄”(汤圆)吃的家户很普遍。还有不少家户根据“冬至羊,夏至狗”的滋补经验,买羊肉炖酒吃。
37、上述种种习俗,与中原一带大体相同,也是梅州各地客家居民多为中原南迁 *** 又一佐证。
三、梅州有什么小吃
想要把梅州特色小吃都体验一遍直接去油罗街(老街)逛一遍就可以,日常老街的人并不多,逛吃的行程非常舒适。想吃小吃的就去嘉大美食街,以下美食在基本油罗街都能逛到,都是梅州亲人们推荐,每次回老家都要打卡的。
1.腌面。随便一家即可,味道都差不多,纯手工碱面劲道十足,猪油一搅拌,配上一碗番茄牛肉汤,完美!
2.各种炸物。梅州有形形 *** 的面粉类食物,即各种粄。味校粄,笋粄,荞粄,艾粄。。。
3.烧卖。出了梅州没见过的烧卖,一碟四个,2元一碟,里面是沙葛和香芋作为主要馅料,便宜好吃
4.丰顺捆粄。有各种味道,2.5元一条。
5.鱼头煮粉。雪白的鱼汤,手工米粉,手打皖鱼丸,大大的鱼头,只要25元一碗,宵夜来上一碗,真的很舒适。
6.汤圆。梅州的汤圆特别劲道,而且有多种口味,5元一份。
7.铁饭盒清补凉。铁饭盒装的清补凉是特色,推荐结冰的,就是清补凉冰棍了,6元一份,这感人的物价啊。。
8.金山牛杂。不是水煮的牛杂哦,是干的,配上辣椒和酸甜汁蘸着吃,是不一样的味道,推荐尝试哦!
9.盐焗鸡。更好吃传统盐焗鸡做法是粗盐焗熟,干身咸香油润,吃一口满嘴香,还有盐焗鸡爪和鸡翅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梅州小吃粄和谁知道梅州客家人的习俗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