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三疣梭子蟹育苗技术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三疣梭子蟹育苗技术的知识,包括三疣梭子蟹的养殖技术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三疣梭子蟹的养殖技术
三疣梭子蟹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产量高、成本低以及管理方便、经济效益好等优点,长期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是养殖户喜爱养殖的畅销品种,现将其养殖过程中的技术要点介绍一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之一步:池塘的整理:池塘整理主要是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翻松曝晒池底,另外还要维修塘堤、闸门、水渠等配套设施。
第二步设置障碍物:为了便于蟹苗休息和隐藏,当整修好池塘后,还要在池底放上水泥管、瓦片、竹筒等障碍物。第三步:进水并繁殖饵料生物:清塘半个月以后,就可以开闸进水,为了防止一些有害生物进入池子,可以用60目的筛绢网过滤海水,池水深度一般保持在80公分左右,池塘进水后,要施用化肥来培育饵料生物,一般N肥在1.5㎏/亩,P肥为0.3㎏/亩,并且要保持池水的透明度在30公分左右。
第三步:、池塘的清整主要包括池塘的整修和 *** 物清理。池塘的整修在秋末收蟹之后进行,将池水排出,清淤曝晒。清淤前期用泥浆泵抽净,后期用推土机整平,沿池四周留出环沟,沟宽 2~4m,低出滩面 30~40cm。曝晒半个月以上,将池底充分氧化,同时维修塘堤、闸、渠等配套设施。为防止和减少梭子蟹互相残杀,在池内设置水泥管、陶管、瓦片、竹筒等隐蔽物。? *** 物清塘选择睛天进行。放苗前15~25d用 80~100kg/亩生石灰或 8~12kg/亩漂 *** 清塘, *** 害鱼、杂虾及微生物,并改良底质。清池 *** 物更好选择生石灰,因为用生石灰清池能够使池塘淤泥成疏松结构,改善池底的通气条件,加速细菌分解有机质作用,而且碳化钙与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等形成缓冲作用,保持水中 pH值稳定,有利于梭子蟹的生活。另外,生石灰中含有钙能够增加水质中钙质,这对饵料生物的繁殖和梭子蟹的正常脱壳起到重要作用。养殖池先进水 20~30cm,滩面存水达 5cm以上即可进行 *** 物消毒。消毒时,选择晴天上午 9~10时进行,兑水化浆,全池遍洒,淤泥厚处、边角处、环沟处适当多洒。 1.来源及选择:蟹苗的来源主要有捕捞天然海区和人工培育两种,苗种的规格一般选择80只/㎏较好,要求蟹苗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附肢齐全,活力强,软壳率小于10%。
2.放养时间:我们一般在5月下旬—6月中旬放养。3.水质要求:水温要在18℃以上,日温差要小于8℃,盐度为18—32,酸碱度为7.8~8.6,氨氮含量要小于1毫克/L水体,溶解氧大于5毫克/L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40公分。
4.放养密度:一般80-100只/㎏的蟹苗,放养密度应控制在1000~1500只/亩。 1.水质管理:在7月份,要每隔2—3天换水1次;8—9月份,要每隔1—2天换水1次,10月份,要每隔4—5天换水1次,具体换水量和换水间隔时间应该就天气、水温等环境因素而具体变化。
2.投喂:三疣梭子蟹为杂食 *** 贝类,它以新鲜的低值鱼、虾、贝、蟹等为主要饵料。每天的投喂饵料量要根据蟹子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养殖前期一般按蟹子总体重的8%左右投喂,中期为12%,后期为5%;当秋季水温降到10~15℃的时候,每天的投饵量应为总体重的3%,要按照早晚各投喂1次、早上少投、傍晚多投的原则投喂,当日平均水温在10℃以下时,不用投喂饵料。
3.巡池管理:要早晚各巡视塘1次,巡塘期间要仔细观察梭子蟹的摄食和活动情况,注意池水的变化,检查池子中的残渣饵料情况,及时的调整投喂量和换水量。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做好防洪、防台风的准备工作。要经常查看闸门的拦网和堤坝是否有破损和漏洞,若发现问题要尽快修复。一、水质调控
从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主要以添水为主,日换水量一般不超过15%,到7月中旬把池水加深到最深水位1.5米以上。7月中旬以后,每隔2天~3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0%左右,维持相对稳定的水色和透明度。8月中旬以后,利用大潮进行大排大换,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在50厘米左右。总之,换水原则:好水多换,不好水少换,坏水不换;前期添水,中期小换水,后期大换水。
梭子蟹在水质 *** 水域中生活时,很难达到预定的生长效果,为此须作好水质测定、调控工作。
水温的测定:每天上午5点~6点,下午2点~3点各测水温一次。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梭子蟹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最适水温25℃~28℃。
透明度的测定:每天下午2点~3点测一次。根据梭子蟹各个生长时期的不同,为其创造不同的透明度,前期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中期35厘米左右,后期40厘米以上。一个适宜的透明度不仅为梭子蟹提供了暗光隐蔽的环境,减少 *** ,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浮屑为增殖的贝类提供充足的饵料,而大量的贝类正是梭子蟹喜食的饵料。
pH值的测定:每天上午5点~6点,下午2点~3点各测一次。海水的值一般在pH8.1左右,梭子蟹适宜值pH7.8~9.0。
盐度测定:在换水前后对盐度各测一次。最适盐度25~30。
溶解氧的测定:每日上午4点~6点,下午4点~6点各测一次,要求溶解氧始终大于5毫克/升。
氨氮及其他营养盐:有条件的可1天一测,没条件的一周一测。氨氮含量较多时,成为梭子蟹的毒害因子,养殖期应控制在0.5毫克/升以下。 *** 和亚硝酸盐的测定:一周一测。 *** 的浓度不得超过0.01毫克/升,亚硝酸盐的浓度不得超过0.5毫克/升。
梭子蟹对饲料蛋白要求较高。关于投饵量的确定,应根据梭子蟹放养密度,生长时期,个体大小,水温水质状况饵料质量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饵料一定要投在饵料台上,或沿池边投喂,千万不能投到环沟和深水区域,以免饵料剩余浪费污染池底。幼蟹进入养成区后,开始由于贝类饵料充足不需要大量投喂,一般只在夜间投喂少量的人工配合饲料做为补充。此时,需要观察梭子蟹对配合饲料的摄食情况,适当调节投喂量。10天后,开始增加人工配合饲料和廉价贝类的投喂量,实行少量多次的投喂 *** ,如早5点,晚18点、21点、24点各喂一次。综合各种影响因素总结出如下投喂 *** :前期少投,高温期少投,阴雨天少投,脱壳时少投,水质差时少投,蟹多处多投,水质好时多投,适温时多投,脱壳后多投,8月中旬交尾后多投,收获前多投。
梭子蟹一般白天很少活动,大都潜伏在池底,夜间出来活动频繁,沿池边觅食。因此,要密切注意阴雨天、雾天、高温闷热天气、低气压台风天气、夜间等容易缺氧时梭子蟹的活动情。一旦发现梭子蟹缺氧上岸,要立即换水,泼洒增氧粉。有增氧机的要及时开机。如果白天发现大量梭子蟹游池,应从两种情况分析,一种可能是饵料投喂不足,另外一种情况很可能是水质和底质有问题。
凌晨及傍晚巡池是养殖人员的一项基本工作,每日及时收听当地的天气预报。经常检查梭子蟹的摄食情况,注意防逃、防盗。
每隔10天~15天测量一次梭子蟹的生长情况,包括背甲长/宽,体重,做好记录,分析长势,及时调整投喂量和调整饵料搭配。
在养殖过程中,养蟹者往往由于追求经济效益放弃或轻视了梭子蟹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保护,放苗密度过大,营养跟不上;或过量投喂鲜活饵料,超出了蟹池负载力;有的甚至投喂变质的饲料,造成梭子蟹疾病发生,甚至疾病大流行。科学的水产养殖,以预防为主,注重对水生环境的保护。三疣梭子蟹被细菌感染后,常表现两种症状:(l)甲壳和附肢等部位凹陷溃烂,如甲壳病;(2)引起局部组织器宫感染或转为全身 *** 败血症,在整个生活史中都可能受细菌感染而发病,主要有弧菌病及细菌 *** 甲壳病。
对细菌 *** 疾病,日常应加强养殖管理,避免机械 *** 损伤,发现病蟹害要及时清除,以防疾病蔓延。养成期要降低养殖密度,提高饵料质量和换水率。对于患病的蟹可全池泼1-2ppm的土霉素治疗,也可在饵料中加入1‰的恩诺沙星连续投喂。常引起梭子蟹真菌病的病原一般有水霉菌、毛霉菌或链壶菌等。此病多由菌种侵入 *** 的梭子蟹身体表面所致,病蟹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最后死亡。
对于真菌 *** 疾病,日常管理时应彻底消灭敌害生物,减少河蟹在捕捞、运输、放养等过程中的机械损伤。病蟹可用5%食盐水溶液浸洗5-10min,并用5%碘酒涂抹患处。 1.才女虫对三疣梭子蟹育苗的影响
笔者1986~2005年的海水育苗生产实践中,分别在1991年、2000年和2004年遭遇到3次才女虫的危害。其中1991年在中国对虾育苗生产中发生才女虫,造成明显减产,2000年和2004年在三疣梭子蟹苗种生产中发生才女虫,均造成90%的减产。经过调查,其他育苗生产中大量发生才女虫的育苗场,也造成苗种的明显减产。
据作者观察,虾蟹类幼体不摄食才女虫幼虫。即使才女虫幼虫密度较小,如 *** ml有10个,虽然育苗前期未发现对虾蟹类幼体有何影响,但育苗后期会造成较大的危害。一般在三疣梭子蟹发育至大眼幼体期,才女虫即长成成体,发育成熟,并开始繁殖,水体中才女虫幼虫数量迅速增加,密度可达100个/ml,即使大量换水,也难以减少其密度。此时,水质迅速恶化,继而大眼幼体开始死亡,从而造成育苗的失败。
莱州湾沿岸才女虫幼虫最早出现于3月底,一般于4月上旬开始出现,至11月份仍能观察到幼虫的存在。幼虫通过育苗场引水进入育苗池,200目以下的筛绢网难以完全阻止幼虫的进入。育苗池中常见2~14刚节的才女虫幼虫。幼虫在比自然水温高、饵料丰富的育苗池水中迅速发育,并沉降池底,利用池底的少量泥沙、残饵、粪便等筑管,营管栖生活。用烧杯观察梭子蟹幼体时可见海水中趋光 *** 极强的较轮虫稍大的白点,多为才女虫幼虫,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可作进一步分辨。
实践证明,有时才女虫尚未开始繁殖,底栖大量的才女虫,仍会造成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和一期幼蟹数量减少、难以 *** 。常见幼蟹匐于池底,数量逐渐减少。才女虫是否摄食大眼幼体和一期幼蟹,尚无直接证据,大眼幼体期采取倒池等 *** 也见效甚微。才女虫是否分泌有毒物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应该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 *** 。
2.1提前倒池育苗早期,经常观察水体中是否有才女虫幼虫,三疣梭子蟹蚤状幼体4期,要取样观察育苗池底是否有
才女虫底栖,发现有底栖的才女虫时要及时倒池,否则,将产生较严重的不利影响。大眼幼体和一期幼蟹期倒池,也能
2.2把好注水关,提前注水在当地天然海区中的才女虫幼虫尚未出现之前向贮水池注水,幼虫出现之后进水要严格过
滤。育苗池进水要经过砂滤或300目的砂滤袋。
2.3 *** 物控制贮水池进水后,发现水中有才女虫浮游幼虫,可以用茶籽饼杀灭。因为茶籽饼对多毛类的才女虫毒 *** 较
强,而对甲壳类毒 *** 较弱。使用浓度15~20mg/L。
二、梭子蟹养殖技术
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俗称梭子蟹、白蟹,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是我国沿海的重要经济蟹类。其生长迅速,养殖利润丰厚,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养殖品种。梭子蟹一般在3-5米深海底生活及繁殖,冬天移居到10-30米的深海,喜在泥沙底部穴居。其适应盐度为16‰-35‰,水温在4℃-34℃,PH值在7-9之间,最适盐度为26‰-32‰之间,最适温度在22℃-28℃。水质要求清新、高溶氧,当环境不适应或脱壳不遂时有自切步足现象,步足切断后能再生。养殖梭子蟹的管理同养虾基本相似,但还要根据梭子蟹的不同习 *** ,采取相应的不同管理措施。 1.池塘的选择凡进、排水方便的中 *** 区虾池均适于梭子蟹的养殖,根据梭子蟹的生理特征,对虾塘的环境可稍加改造:一是池塘水深一般为1.2-1.5米。池塘水过浅不利于梭子蟹的栖息和生长。二是池塘面积更好在5-10亩,这样既有利于按梭子蟹的大小规格分塘放养又便于管理。三是池塘底质为泥沙质,以细沙底为佳。沙质底的池中其它生物含量较少, *** 的寄生宿主少,可减少疾病的发生。泥底底质必须清池去淤,以保持池中环境良好。四是池塘底有向排水闸门的降坡度,四周堤内有两米宽左右的缓坡,以利梭子蟹活动。五是为防止和减少梭子蟹互相残杀,应在塘中多开沟渠和设置陶罐、瓦片之类隐蔽物。梭子蟹无打洞越堤的习 *** ,不必设置防逃设施。 2.准备工作冬季出池后,清池, *** 池内的滩蟹和虾类,用 *** 5天后进水清池,清除残毒。每年冬末春初将池内陈淤清除,减轻池内污染。清淤后顺池塘挖1-2条宽约l米,深约0.4米的沟,以利于梭子蟹潜伏。3月中下旬用60-100目筛绢进水(池塘水深1米以上),封闸肥水。待水肥后,底播蓝蛤或杂色蛤,作为蟹的中期饵料。一般每亩播蛤苗 30 kg,蛤苗不可播太多,以防出现长青苔、清水现象。 3苗种选择及放养当池水温度稳定在15℃以上时,可放养蟹苗。蟹苗应先在育苗池中降温3天,再放入池塘中,这样可保持较高的成活率。放养蟹苗之前,须彻底消除塘内淤泥,并用生石灰300-500ppm(每亩13-20kg)或漂 *** (有效氯30%-35%)溶液消毒。同时应检查闸门及闸前的栏网设施,管理好水质。为了当年养成商品蟹( *** g以上),应尽量放养之一批梭子蟹苗。放养时应注意同一养殖池必须放养同一茬的苗种。以减少大小不均自相残杀的机会,提高成活率。放养的苗种要求壳硬、色泽光亮、生命力强、附肢齐全、健康而且规格统一。放养密度要根据苗体大小、放养季节,饵料情况和池塘水质等条件而定。一般放养密度为2000-3000尾/亩。若中秋后小面积蓄养不再蜕壳的成蟹,需经短期育肥后冬季上市,放养密度可在10Kg/m2左右。 4饲养管理梭子蟹主要以动物 *** 饵料为主,大面积养殖以投喂低值贝类为好,其次为鲜杂鱼。体重为0.8g的幼蟹,日摄食量为体重的80-90%,随着体重的增长,摄食量相应的减少。体重30g的个体日摄食量为体重的20-30%,体重达到 50g以上的个体日摄食量为体重的10%左右。体重小于20g的个体,不分昼夜活泼摄食,超过20g的个体只在夜间摄食,因此,养殖开始的20-30天,应每天投喂2-4次,其后每天傍晚投喂一次,梭子蟹摄食时会沿池壁及障碍物活泼游泳,故可沿池壁或障碍物投饵。池塘内养殖的蟹子分布并不是均匀的,据观察往往集群分布在深水、朝阳避风区。平时投饵时应细心观察,在蟹子集中区域重点投饵。总之在养殖过程中应保持饵料充足,以尽量减轻同类的 *** 现象。投饵量可根据养殖季节、水温、蟹子的发育阶段和摄食状况灵活掌握。蜕壳是梭子蟹生长过程中的生理现象,三疣梭子蟹整个发育过程要经历17-18次蜕壳。每完成1次蜕壳,体长和体重都会显著增加。因此,在饵料中应保证钙质和蜕皮激素的含量,保证蟹子的正常蜕壳。梭子蟹蜕壳时必须先将脐部磨断,对于蜕皮困难的,除加强喂养外,应在池中投石或 *** 杆。养殖池塘的水色,透明度也是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蟹子养殖过程中要适当肥水,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为佳。养殖者应根据水质情况调节换水量,高温季节尽量每日换水,日换水量为池塘水量的1/3-l/5。进入9月交尾期后,要保持更高水位,并增加换水量。有利的交尾环境可提高雌蟹价值(雌蟹交尾后, *** 腺会迅速发育,经育肥阶段后,价值较高)。另外梭子蟹在蜕皮期间耗氧量比平时要大数倍,如换水不及时,会因缺氧使其蜕皮受阻,导致死亡。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水温要求在17℃-3O℃,更高水温不应高于30℃,超过30℃梭子蟹有死亡的危险,当水温低于15℃时会影响梭子蟹摄食,甚至停止摄食。海水盐度要求在20‰以上,低于20‰容易导致蟹子死亡。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日常观测,定期进行测量。测其壳长、壳宽和体重等,检查其增长情况以衡量养殖效果。对水温、盐度、pH值、溶氧等水化指标也要定期测量,做好记录。 5收获收获时间应在秋末,当水温降到15℃以下,梭子蟹不再继续增重时应及时收获。适时起捕梭子蟹,是优质、高效、高产的关键。应根据梭子蟹是否进入膏蟹期,销售 *** 和天气条件来决定起捕时间。一般起捕时间安排在12月份为佳,下雨天不应起捕。蟹子少量出池时可在夜间用蟹笼或抄网捞取。大量出池时应在闸门固定网笼袋,利用退潮放水,使梭子蟹随流进入笼袋中,当塘内水排到更低时,可用铁耙顺着塘底慢慢耙动。遇到蟹体时小心挑起,用小抄网捞入箩筐或水桶。起捕的梭子蟹要用橡皮筋缚住两只鳌足,以防在箩筐或桶中相互扯咬或外逃。 6病害防治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梭子蟹病害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主要有以下几种: 6.1 *** 病病原主要有疽疹 *** 及小核糖核酸 *** 。多发生在5-10月份,病蟹行动迟钝,呈昏睡状,蟹爪无力,血淋巴变白,肝胰腺脓肿变白,腐烂发臭,死亡较快。此种病主要是以预防为主,①适量换水,用机械增氧。②饵料中加入免疫多糖连续投喂一周。 6.2细菌病三疣梭子蟹被细菌感染后,常表现两种症状:(l)甲壳和附肢等部位凹陷溃烂,如甲壳病;(2)引起局部组织器宫感染或转为全身 *** 败血症,在整个生活史中都可能受细菌感染而发病,主要有弧菌病及细菌 *** 甲壳病。对细菌 *** 疾病,日常应加强养殖管理,避免机械 *** 损伤,发现病蟹害要及时清除,以防疾病蔓延。养成期要降低养殖密度,提高饵料质量和换水率。对于患病的蟹可全池泼1-2ppm的土霉素治疗,也可在饵料中加入1‰的恩诺沙星连续投喂。 6.3真菌病常引起梭子蟹真菌病的病原一般有水霉菌、毛霉菌或链壶菌等。此病多由菌种侵入 *** 的梭子蟹身体表面所致,病蟹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最后死亡。对于真菌 *** 疾病,日常管理时应彻底消灭敌害生物,减少河蟹在捕捞、运输、放养等过程中的机械损伤。病蟹可用5%食盐水溶液浸洗5-10min,并用5%碘酒涂抹患处。 6.4寄生虫病多由固着类纤毛虫如聚缩虫、杯体虫或钟形虫等引起。病蟹体表长满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绒毛,行动迟缓,对外界 *** 不敏感,最终因无力蜕壳而导致死亡。患病期间可用①15-20pp生石灰全池泼洒并更换l-3次病蟹池水。②0.5-1ppm的新洁尔灭与5-10ppm的 *** 混合液浸洗病蟹。其它还有才女虫、阿脑虫及蟹奴等寄生虫病,一般从蟹体表或内脏都能看到虫体,流行季节一般为7-10月份或开春。梭子蟹活动少时易得此类病,一般可用0.5ppm *** 或0.7ppm的 *** 铜和 *** 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杀灭。 6.5环境引起的疾病池塘底部有毒气体 *** 、氨及生物 *** 和高浓度用 *** 引起的急 *** 中毒。病蟹背甲后缘胀裂出现假 *** “脱壳”或三角膜出现红黑泥 *** 异色或腹脐张开下垂四肢僵硬而死亡。一般要加强水体管理,定期用沸石粉或“氨净”处理底质。发生中毒症状要立即更换池水,换水量为池水的30%-50%。营养 *** 脱壳不遂、肝肿大或其他内脏疾病,一般为缺少钙磷或脂肪摄入过多引起,也有因缺乏维生素等引起。因此,平时饲料中应适当添加脱壳素、磷酸二氢钙及各种维生素,可减少此类病害的发生。
三、怎么养殖梭子蟹_梭子蟹的养殖 ***
1、梭子蟹本身生长在海洋之中,在养殖时,要保证池塘中的水质带有盐 *** ,并具备干净、无污染的特点。
2、水位不能超过3米,然后在池塘内投放小鱼、小虾,为梭子蟹提供饵料。
3、梭子蟹蟹苗的来源主要有捕捞天然海区和人工培育两种,苗种的规格一般选择80只/kq较好。
4、要求蟹苗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附肢齐全、活力强、软壳率小于10%,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放养。
5、养殖梭子蟹时,要坚持多餐少量,勤查多看,注意饵料新鲜适口。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