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血虚风燥引起的皮肤病是怎样的,以及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如何治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血虚风燥的体征
初期,皮肤呈现干燥不润泽的外观,转为粗糙、肥厚,状如苔藓,形似席纹;斑疹多数为淡红色,或者为淡褐色;肤表干枯颇似干鱼之皮,上覆糠秕状鳞屑,严重时还会发生长短不一,深浅不等的隙裂;自觉瘙痒剧烈,夜间尤重,搔之则瘙痕遍布,结有血痂;爪甲干枯失去光泽;伴有神情倦怠,心悸失眠,气短乏力, *** 秘结;舌质淡红有裂纹,苔少或苔净如镜,脉虚细数。
二、 *** ,晚上痒或是血虚风燥!介绍五味中 *** 帮您止痒
1、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百花齐放,极易容易过敏,引起皮肤瘙痒,比如 *** 。
2、小陈经常受 *** 困扰,特别是春秋两季,身上就会起疹,颜色淡红,不是很痒,但是到下午或者晚上就难受,医生说是血热受风引起。
3、今天介绍一个养血祛风止痒的方子,由5味中 *** 组成。
4、当归味重,专能补血养血,其气轻而辛,又能行血,血行风自灭。
5、生地凉血滋阴,血热生风,生地 *** 凉,除血热,润燥。
6、赤芍清热凉血,清血分实热,又能治阴虚发热。
7、僵蚕祛风定惊,用于皮肤瘙痒,惊风。
三、血虚风燥是啥东东列~听着好奇怪哟!
1、血虚风燥是中医的一个专用术语。
2、血虚风燥,其实是中医学中血虚和风燥两个辩证术语。血虚指营学不足出现虚弱的病理。由于失血过多或慢 *** 出血、脏腑虚损、化生精血机能减退或障碍等原因,均可造成血虚,出现贫血症状。临床上一般分为心血虚、肝血虚、心脾两虚等症型。风燥指风与燥两种邪气的相合,多感于秋燥时令。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滞、肋痛、皮肤干燥、舌苔白薄而干、脉浮涩。如血虚风燥一起理解即指血虚生风和和液燥生风,总称虚风内动。
3、本证既有因血热风燥,病程旷久,阴血暗耗,转为血虚风燥的一面;又有久病尚未康复,气血不足,卫外不固,风邪外袭的一面。然总不能离开血虚风从内生,肌肤失于濡煦的机理。
4、如果是女 *** ,血虚风燥就会使她容颜枯燥,失去美丽,还会多病。所以,适当了解一些中医养生知识,利人利己。
四、血虚风燥型皮炎中医怎么治疗呢
血虚风燥型严重困扰着每一位患者,也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预防血虚风燥型呢?专家介绍日常生活的防护是患者治疗血虚风燥型关键的一步,只有做好日常的防护才能有效的避免血虚风燥型的反复发生。中医作为传统医疗 *** ,对于皮炎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接触 *** 皮炎是一种急 *** 炎症皮肤病,可通过接触传播,皮损主要出现在接触部位,患者还可表现出瘙痒症状,治愈后不易复发。皮炎的类型有很多,那么,中医怎么治疗血虚风燥型皮炎呢?方 *** :消风散合当归饮子加减。治法:清热祛风,养血润燥。辨证分析:热毒湿邪久羁,故病情反复发作;日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肌肤失养则皮损肥厚,干燥,有鳞屑,或呈苔藓样变,瘙痒剧烈,有抓痕及结痂;舌淡红、苔薄、脉细数为血虚风燥之象。对于血虚风燥型皮炎,病情反复发作,皮损肥厚干燥,有鳞屑,或呈苔藓样变,瘙痒剧烈,有抓痕及结痂;舌淡红,苔薄,脉弦细数。专家提醒患者朋友平时日常生活中还需保持皮肤湿润,可涂一些具有保湿作用的润肤液。如果发现皮肤出现红肿,丘疹,瘙痒等症状应及时的就医,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控制搔抓和避免 *** ,注意饮食的调整,要忌口,不要贪吃,以免导致皮炎病情复发加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后果,如还有相关问题请咨询皮肤病专家,祝您早日康复。通过介绍,相信大家对接触 *** 皮炎的中医治疗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患者在治疗时,一定要针对自身症状,找出适合自己的治疗 *** ,早日摆脱疾病。
五、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如何治疗
1、1.局部治疗:以镇静止痒防治皮肤继发改变为原则,可选用1%-2%石炭酸、1%-2%薄荷油、5%-10%苯唑卡因、2%-3%水杨酸、0.025%肤轻松乳剂等。泛发 *** 者用石炭酸和皮质激素类 *** 物治疗后应注意其吸收
2、(1)氯丙嗪:每晚口服1次50mg,用于瘙痒剧烈者。
3、(2)苯海拉明:每次25mg,一日口服3次,用于瘙痒剧烈者。
4、(3)o.05%普鲁卡因:每天1次口服50-100ml,10天为一疗程。
5、(4)烟酸:每次o.3-0.5g,一日口服3次。
6、(5)丙酸 *** 酮:一次肌肉注射50mg,每周2-3次。适用于更年期或老年瘙痒症患者。
7、(1)龙胆泻肝丸(片):水丸剂 *** 每次3-6g,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1/2 *** 量。片剂每次4-6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8、(2)二妙丸:每次口服6-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9、(3)菌陈五苓丸:每次口服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10、(1)四物丸(合剂):小蜜丸每次口服9g,或水丸剂每次7g,均为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合剂每次10-15ml,一日3次,服时摇匀。
11、(2)归脾丸(片、液):大蜜丸每次1丸,或小蜜丸每次9g,或水蜜丸每次6g,一日3次,用温开水或生姜汤送服。片剂每次6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合剂每次10ml,一日3次,用时摇匀。
12、(1)导赤丸:每次口服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13、(2)天王补心丸:大蜜丸每次1丸,或小蜜丸每次9g,或水蜜丸每次6g,或浓缩丸每次8丸,均为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14、(1)乌蛇止痒丸:每次口服2.5g,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15、(2)防风通圣丸:每次口服6-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六、血虚风燥型湿疹
1、经疹是指在 *** 期前后或行经期,全身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甚或数个融合成片,瘙痒难忍,并随 *** 周期发作和消失。此病临床常见,不同程度地影响妇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现代医学认为, *** 疹的发生主要与女 *** *** 腺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则不外热盛风动、血虚生风以及经期外受风邪侵袭所致。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型进行辨证治疗:
2、多由久病失养或产后失血过多,营血不足,经行阴血更虚,生风化燥所致。丘疹多在经后发作,瘙痒,入夜尤甚, *** 量少,错后,色淡,舌质淡红,苔薄少,脉细弱。治宜养血散风、消疹。方选四物汤加味, *** 用当归、熟地、川芎、黄芪、白芍、防风、荆芥、陈皮、蝉蜕、首乌、益母草等。注意忌食辛辣之品。
3、多因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之品,使血分蕴热,经行则热盛风动而发。疹块多在行经前或经期出现,疹色发红,感风遇热后瘙痒加剧, *** 先期,量多、色红,常伴有口渴心烦等血热之象,舌质红,苔薄黄或薄少,脉数。治宜凉血清热、活血祛风止痒。方选清经汤加减, *** 用地骨皮、白芍、丹皮、生地、赤芍、蝉蜕、牛蒡子、玄参、菊花、白鲜皮、栀子、甘草等。注意忌食辛热之品。
4、多因行经期间血失体虚,卫外不固,风毒之邪乘虚侵袭所致。疹块均在行经期间出现,疹色淡红,疹块融合成片,似风团状,瘙痒难忍,遇风加重,常伴身困头痛、恶风发热等风邪外袭之证,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厚腻,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除湿止痒。方选清风散加减, *** 用防风、蝉蜕、牛蒡子、金银花、当归、荆芥、生地、苦参、地肤子、川芎、连翘、甘草等。注意忌食辛热滋腻之品。
5、 *** 疹虽与一般的皮疹近似,但治疗与之有异,在本病的辨证治疗中,应注意顾护女 *** 的生理特点,不可过用寒凉、破瘀、驱风之剂,以免引起 *** 失调等。
七、血虚风燥的护理
1、1.本证候多为全身泛发皮疹和瘙痒,故要劝告患者忌食腥发动风及辛辣酒酪饮食, *** 格要和顺,避免忧思恼怒。
2、2.患处不宜滥用 *** *** 强的外涂 *** 物,不宜用热水、肥皂烫洗,避免日光曝晒或寒冷 *** 。
3、3.适时进行矿泉浴、糠浴和淀粉浴,并外涂护肤油脂,可以保持皮肤的柔润,使之鳞屑减少,痒感亦可得到控制。
好了,关于血虚风燥引起的皮肤病是怎样的和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如何治疗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