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灰树花菌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灰树花菌以及灰树花菌种分离技术有哪些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灰树花菌种分离技术有哪些
菌种来源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采用组织或孢子分离技术繁殖菌种,二是引进菌种。科研单位一般采用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技术,所分离的菌种须经出菇品比试验,成功后才能推广应用。
(一)组织分离组织分离属于无 *** 繁殖技术,从理论上讲,所获菌种不会发生遗传重组等变异,因此常被生产上采用。
选择无污染并菇形健壮的幼菇(六分成熟,菌盖背面刚出现菌孔),采摘后及时放入灭过菌的纸袋中带回接种室,连同母种用试管培养基等用品一起放入接种箱内消毒。在接种箱内无菌 *** 作,先用75%的酒精消毒双手和工具,然后从种菇上取生长健壮的分支,用0.1% *** 液消毒种菇表面,然后用消过毒的解剖刀从菌盖中部纵切开,用接种钩钩取小块菌肉,迅速接入培养基斜面的中部,塞好棉塞,在25℃下培养3~5天后即可看到组织块周围长出白色稀疏纤细的菌丝,15~18天菌丝即可长满试管,挑选菌丝健旺无污染的菌管再进行转接扩繁,须经出菇试验合格后用于生产。
(二)孢子分离这种 *** 为有 *** 繁殖,所获菌种已经发生遗传重组等变异,生产 *** 状有可能优于母体,也有可能劣于母体。孢子分离有单孢分离和多孢分离两种 *** 。单孢分离主要用于遗传育种研究,多孢分离多用于生产繁种。孢子分离技术如下:
1.钩悬收集法收集成熟的子实体(出现菌孔的)菌盖1块,在无菌室经消毒处理后,将菌盖的菌孔朝下悬吊于无菌容器内收集孢子(图3-1),在22~26℃下让其自然弹射孢子5~10小时,容器底部出现白色孢子印。取无菌水,沾取少量孢子制成孢子悬浮液,用灭过菌的注射器或滴管吸取孢子悬浮液,滴1~2滴于试管斜面上,经25℃培养至孢子萌发,挑选无污染的斜面进行扩繁,经严格的出菇试验,择优用于生产。
2.试管收集法在无菌条件下取一小块灰树花组织,蘸少量无菌琼脂或浆糊,粘附于试管培养基斜面的对面玻壁上(图3-2),加棉塞后在20℃左右静置,菌孔组织中的孢子会弹射到斜面培养基上,再去掉试管壁上的菌块,经进一步培养获得多孢子萌发的菌丝体。
对于一般的灰树花生产者而言,引种是快捷可靠的办法。不同来源的灰树花菌株,其菌丝生长表现出较大差异,表明它们的遗传 *** 状不同。不同株系不仅有形态差别,在原基形成快慢和产量上也有差异,尤其是原基形成快慢与产量呈正相关,即原基形成越快产量越高。例如河北省迁西县所用的灰树花菌种是该县食用菌研究所选育成功的,较适合仿野生栽培条件,特点是菇形大、色泽深、产率高。
二、灰树花的品种有哪些
(一)普通品种灰树花菇体一般是灰褐色或黑褐色的,由此得灰树花之名。但是菇体色泽深浅除与菌株有关外,也取决于光照强度,光越强色越深。国内常用的普通灰树花品种及其生产 *** 状列于表3-1。
李震泉(1996)曾对收集到的6株灰树花进行了对比试验,发现各菌株的菌丝生长及产菇率均有差异,结果如表3-2:
通过产量调查表明,B菌株转化率更高,其次是E菌株和F菌株,D菌株转化率更低。灰树花原始出发菌株来源不同,其菌丝生长及产量 *** 状差异显著,这可能与原始分离株的遗传 *** 状有关。因此,对大面积生产栽培的菌株应进行筛选观察,选育出产量高 *** 状好,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良菌株。
(二)白色变种日本已选育出了白色变种,此菌株适用于工厂化周年栽培,袋栽周期70~80天,采2潮菇,生物转化率在60%左右。白色灰树花的特点如下:
1.形态特征无论光照强度如何,白色灰树花从原基到子实体成熟均为白色,子实体肉质,有柄,多分枝,末端呈扇形或匙形菌盖,覆瓦状重叠成簇,一簇直径可达10~20厘米,菌盖宽2~7厘米,厚度1~4毫米,边缘较薄,成熟后反卷,管孔白色,管口呈多角形无规则排列,着生于菌盖背面,也有少数子实体背面、正面边缘及菌柄都有管孔,管孔深0.5~4毫米,孢子印白色,在显微镜下圆形至椭圆形。
2.生长温度白色灰树花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8~34℃,最适生长温度为24~26℃;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12~24℃,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5~20℃。pH、氧气等条件与普通灰树花相同。
三、灰树花液体发酵培养的步骤是怎样的
(1)斜面培养基(综合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20%,葡萄糖2%,麸皮5%,蛋白胨0.4%,KH2PO4 0.2%,MgSO47H2O 0.1%,琼脂2%。
(2)培养液A.去琼脂综合PDA培养液;B.葡萄糖2%,蛋白胨0.5%,KH2PO4 0.2%,MgSO47H2O 0.1%,维生素B130毫克/升。
(1)菌丝干重的测定发酵液经双层纱布过滤后得菌丝体,用水冲洗干净,置60℃烘箱中,烘至恒重,称量。
(2)液体种的制备将培养15天的斜面菌丝接种于培养液中,25℃,150转/分钟,摇床振荡培养7天,无菌过滤得菌丝体,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加4倍体积生理盐水及少量玻璃珠稀释、打碎菌球,摇匀,作为液体 *** 。
(3)碳源的筛选将B液中的碳源分别换成2%的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甘露糖、果糖、乳糖等23种碳素营养,以无碳源的B液为对照,在 *** 毫升三角瓶中装入50毫升培养液,灭菌后接入5毫升液体 *** ,25℃,150转/分钟摇床振荡培养4天后测菌丝干重。
(4)氮源的筛选将B培养液中的氮源分别换成氮素含量为0.06%黄豆粉、豆饼粉、玉米粉、蛋白胨、牛肉膏等15种氮源,每种氮源3次重复,以无氮源的B液为对照,培养 *** 、条件、测菌丝干重。
(5)最适C/N比筛选保持B液中的碳源浓度不变,去蛋白胨,按C/N比分别以3∶1、6∶1、9∶1、12∶1、15∶1、18∶1、21∶1、24∶1、27∶1、30∶1、35∶1、40∶1、50∶1、60∶1、70∶1添加 *** 铵。
(6)最适C/N下不同碳源浓度筛选以最适C/N=21∶1为基准,按碳源(葡萄糖)浓度0.4%、氮源浓度0.02%递增,培养观察菌丝生长情况。
(1)灰树花对碳素的利用灰树花对碳源的利用相当广泛,对单糖、寡糖、多糖及糖醇均可利用(表4-5)。
表4-5不同碳源对灰树花菌丝生长的影响(毫克/百毫升)
在单糖中,葡萄糖的利用更好,其次是甘露糖,而对半乳糖的利用最差;在寡糖中,灰树花对麦芽糖的利用更好,其次是乳糖,而对棉籽糖的利用最差。灰树花在葡萄糖中比在果糖中生长要好,说明醛糖比酮糖更容易被灰树花利用。这一结论也可从麦芽糖与蔗糖的结果差异上得到证明,麦芽糖为两葡萄糖单体联接成的双糖,蔗糖为葡萄糖与果糖组成的双糖,灰树花在麦芽糖作为碳源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量是在蔗糖上的2倍多。糖醇作为碳源效果不好,甘露醇与甘露糖相比,菌丝干重值低得多。该结果与肖光辉等在猴头菌中的碳源试验结果相吻合。以乳糖作为碳源时,灰树花生长良好,显示其对乳糖的利用能力很强,这一点与石勇民等对猴头菌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此外,灰树花对糖醇(甘露醇)的利用比相应的糖(甘露糖)要差得多,对乙醇几乎不利用。
在多糖中,玉米淀粉是灰树花更好的碳源,其次是麸皮、玉米粉,而对糊精、纤维素的利用最差。张伟心等(1999)对灰树花液体培养条件的研究也证明,在麸皮5%,玉米粉1%,麦芽糖2%的培养液中,生长的菌球小,密度大,生物量高。在中等通气量(500毫升三角瓶装液量100毫升以下,生物量最多),初始pH6,25℃,200转/分钟,振荡培养144小时即可结束发酵。
以麦芽糖、玉米粉及麸皮为碳源,灰树花生长更好,菌丝干重更大。麸皮与玉米粉是农产品, *** 低廉,在生产上代替葡萄糖做为碳源,可以降低成本。
(2)灰树花对氮素的利用不同氮源对灰树花菌丝生长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表4-6)。
灰树花对有机氮的利用强于无机氮,有机氮中以来源于天然农副产品中的黄豆粉、豆饼粉和玉米粉为更好,其次是酵母膏、牛肉膏、蛋白胨、干酪素等多组分复合氮源,而在尿素或谷氨酸等单一组分的氮源中菌丝生长量最小,与对照无甚差异。无机氮中,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均可利用,但对铵态氮的利用比对硝态氮的利用要强,这与有关资料报道的其他灰树花对氮源利用的情况基本一致。
表4-6氮源对灰树花菌丝体的影响(毫克/百毫升)
酵母膏、牛肉膏、蛋白胨、干酪素等有机氮源富含各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可直接被菌丝吸收利用,因而,使用这类多组分复合氮源时,灰树花菌丝生长快,生物量较高。当使用无机氮为氮源时,菌丝必须利用无机氮合成其需要的各种氨基酸,而某些氨基酸几乎或者完全不能生物合成,从而影响菌丝的生长。因此,包括灰树花在内的多数灰树花虽然能利用无机氮,但生长缓慢。值得一提的是,灰树花在黄豆粉、豆饼粉、玉米粉等天然植物氮源中生长更好,收率更高。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这些氮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多种生长 *** 因子;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灰树花菌丝分泌的蛋白酶较适合于这类植物蛋白。因此,完全可以采用豆饼粉、玉米粉等农副产品加工中的下脚料作为灰树花生长所需的主要氮源物质,其效果比添加蛋白胨、干酪素、酵母膏、牛肉膏等贵重氮源物质还要好,且这些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经济。
(3)C/N对灰树花菌丝生长的影响灰树花可在较大范围的碳氮比中生长,而在C/N比为15∶1~60∶1的范围内菌丝生长较好,并在C/N为21∶1时达更大值。当C/N比超过60∶1时,菌丝生长量急剧减少。因此,在以葡萄糖为碳源、 *** 铵为氮源的液体培养中,灰树花菌丝生长的适宜C/N比为15~60∶1,最适C/N比为21∶1左右。当C/N比固定在21∶1,碳素含量在3.2%以下,氮素含量在0.15%以下时,随着碳氮源浓度的增加,菌丝生长量逐渐增加,并以碳素含量在3.2%~4.8%、氮素含量在0.15%~0.23%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生物量更大。这与文献报道的菇类营养生长阶段最适C/N=20~40∶1,适宜氮含量0.06%~0.20%基本一致。当碳源浓度大于4.8%、氮源浓度大于0.23%时,就会出现菌丝生长受抑制的现象,说明营养物质并非越多越好。
以上结果是碳氮源单因子对灰树花菌丝生长的影响,多因子的综合交互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