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粥谱是古代饮食养生专著吗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粥谱是古代饮食养生专著吗以及找古代饮食类的书籍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粮食补差打在一 *** 里面可以抵扣医疗保险吗
粮食补差在打一 *** 里面是可以抵扣医疗保险,他只是他对医疗的一种补充作用。
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 *** 。食疗文化源远流长,食疗是一种长远的养生行为。通常认为,食物是为 *** 提供生长发育和健 *** 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 *** 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
食疗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通过饮食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食疗文化源远流长,食疗是一种长远的养生行为。以前的人通过食疗调理身体,现今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食疗是一种健康的健体之道。
更经典的说法是:食物是人类治病更好的 *** 品,食疗就是用食物代替 *** 物而使疾病得到治疗、使细胞恢复功能、使 *** 恢复健康。高级均衡营养素能增强细胞营养代谢功能,使细胞获得了强大的能量;同时能激活细胞健康免疫基因,使细胞免疫活 *** 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成倍增加;能使免疫细胞有能力释放大量的特异 *** 免疫球蛋白直接 *** 侵入细胞的细菌 *** ,直接中和清除被细胞吸收的物理化学物质;强壮的免疫细胞可直接吞噬病死的细胞和废弃的代谢物,帮助功能低下的细胞恢复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有医 *** 之父之称的希波克拉底说过: *** 物治疗,不如食物治疗,食物是人类治病的更好 *** 品。他相信 *** 天赋的自然免疫力是疾病真正的终结者。
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有些动、植物既可充饥又可保健疗疾,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并开始利用火。《礼含文嘉》中记载:“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 *** 。”可见火的发现是人类饮食营养养生保健的一次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陶器的出现和使用,食物的炮制不仅限于“火匕燔肉”和“石上燔谷”,烹调 *** 日益多样化,食物的味道也更加可口。此时期还出现了酒,在《吕氏春秋》中就已有“仪狄作酒”的记载,但最初只限于粮食作物和果实自然发酵而成的酒,此后又出现了复合成分的食用酒和 *** 用酒。
商代的大臣伊尹 *** 了烹饪器具,并发明了羹和汤液等食品,开创了煮食和去渣喝汤的饮食 *** 。公元前5世纪的周代,出现了专门掌管饮食营养保健的“食医”。此后,醋、酱、糖、豆腐等调料及食品也相继出现。
战国时期的《内经》是我国之一部医学理论专著,《素问·五常政大论》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书中高度评价了食疗养生的作用,也是食疗养生理论的重大进步。
东汉名医张仲景治疗外感病时服桂枝汤后要“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 *** 力”,在服 *** 期间还应禁忌生冷、粘腻、辛辣等食物,可见其对饮食养生及其辅助治疗作用的重视。
隋唐时期有很多食疗专著问世,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四专论食治,他主张“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 ***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此后《食疗本草》、《食 *** 本草》等专著都 *** 记载了一些食物 *** 及 *** 膳方。宋代的《圣济总录》中专设食治一门,介绍各种疾病的食疗 *** 。宋代陈直著有《养老奉亲书》,专门论述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问题,重点谈论了饮食营养保健的重要作用。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一书,继承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健康人的饮食做了很多的论述,堪称我国之一部营养学专著。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谷物、蔬菜、水果类 *** 物300余种,动物类 *** 物400余种.皆可供食疗使用。此外,卢和的《食物本草》、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及费伯雄的《费氏食养三种》等著作的出现,使食疗养生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 膳来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养生食材配方,将中 *** 与某些具有 *** 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 *** *** 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1]。。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 *** “中”。这是中华原创医学选择食品最主要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以实验动物“检验”的客观基础上。
在这个标准里,食品和 *** 品并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食品中略略离开“中”时就会偏凉(例如绿豆)或偏温(例如豆豉)。如果偏离“中”较远时,就是“寒”与“热”。如果更远离“中”的就是“ *** ”了,这就是凉 *** 或者热 *** 的来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得了热病应该用凉 *** ,如果热得不那么厉害,就不一定要 *** 了,用 *** 偏凉食品(例如前述的绿豆)调节就可以了;反之亦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疗”了。食疗和 *** 膳并非同一概念。前者使用食品进行调理,而后者则是将通常归入“ *** ”范围的变成可口的食品。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 *** ,但又是美味佳肴。对于身体虚羸,冬天手脚常冰凉者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首选了。
如果是极寒或者极热者,就叫做“毒”了。比如同是豆类的“巴豆”,普通人只要误食一粒就会一泻如水,因为它 *** 极热,常用以治疗极寒的病人。所以《黄帝内经》说治病是“聚毒 *** 以攻之”,而不是说“聚 *** 以攻之”。因此,无论食品、 *** 物甚至毒 *** 都是同源的,因为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将偏离正常状态的自组织能力恢复到常态。
西方医学则不然。凡 *** 就不能是食品,食品则不准说疗效,至于“毒”就更加另类了。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中医是“以人为本”的标准,而不是以实验动物为“本”的标准。如果以通常西医动物模型去检测“巴豆”的毒 *** ,结果相反,实验鼠吃下“巴豆”不仅不泻肚,而且会越来越发福,所以“以鼠为本”的所谓“客观”的标准,并非万全。
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目标不同:西医治人的病,而中医是治得了病之人,各有自己的价值评估体系。本来两种体系可以互补,可以互相尊重,然而今日之医学,西医价值评估体系“在朝”,中医“在野”,“ *** 食同源”这一宝贵财富因此被质疑、被摒弃以至于被误用。比如一度十分流行的“绿豆能治糖尿病”的说法。糖尿病由于患者众多以及现代医学认定的“终身服 *** *** ”而使社会备受困扰,因此该说甫一出现便引起了广泛关注,最后因漏洞百出而引出一场有关食疗的“信任危机”和“养生危机”。该学说的一个非常矛盾之处就是糖尿病的标准是由西医 *** 的,比如根据血糖的水平等,绿豆作为食疗 *** 是从中医的看法去解决西医 *** 的病,这本身是不科学的,并且丧失了中医的优势和特点,因为单从指标来讲绿豆肯定不如西医的降糖 *** 管用。这两者是不同体系的,不在一条线上,因此该说法就出现了漏洞,不能自圆其说。这个学术上的漏洞被放大以后,实际上对食疗或者整个中医界来说是一件好事:在这个问题上的欠缺不是某一个人的欠缺,是包括整个中医界都有欠缺,“养生危机”也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根源在于整个中医界丧失了自己的价值评估体系。这一课要补上,否则“养生危机”会持续下去,整个中医体系也将瓦解。
体质食疗就是根据人的“九种体质”和每天的“十二时辰”进行的食疗。
体质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 *** ,与心理 *** 格具有相关 *** 。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 *** 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 *** ,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 *** 和疾病发展的倾向 *** 。所以,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心理特征: *** 格随和开朗。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心理特征: *** 格内向,不喜冒险。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心理特征: *** 格多沉静、内向。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偏瘦。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 *** 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心理特征: *** 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心理特征: *** 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 *** ,口苦口干,身重困倦, *** 黏滞不畅或燥结, *** 短黄,男 *** 易 *** 潮湿,女 *** 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胖瘦均见。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心理特征:易烦,健忘。发病倾向:易患症瘕及痛证、血证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心理特征: *** 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 *** 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 *** 、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 ***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 *** 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 *** 、家族 *** 特征;患胎传 *** 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 *** 、花粉症及 *** 物过敏等;遗传 *** 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 *** 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九种体质的区分有利于更多的人更好的明辨自己的体质形态,并对症的进行有意义食疗。九种体质是从中医的辩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还不完善。人是复杂的整体,不仅仅是一种体质能够描述的,比如阳虚的人同样会出现气虚、阴虚等症状。遵从中医的辩证施治才能更好的实现健康的养生目的,这也提醒大家:食疗是一种中国精髓的文化,不是一般人能够掌握的,请慎重,更不要听风是雨跟着所谓的“专家”跑。如今创建中国自己特色的食疗体系或者文化机构以及服务体系是当务之急。
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的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我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①。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流注所示时间段各个脏腑当令:即精气神的调配。
下面对十二时的名称以及流注经络逐一诠解溯源,以便读者了解它们的词义、来源和用例。
1、子:像孩子在襁褓之中。子的本义为:幼小的、卵。古代指儿女。二 *** 至一点为子时,正是夜深人静的午夜时分,正是今明两天的临界,也可以说「明天」这个「产儿」就要诞生,或者已在襁褓之中。子时,是孕 *** 什么孵化着什么的时刻。此时胆经当令。
2、丑:「扭」的本字,像手指抓住一物而扭动。扭,也作转动讲。子时过后,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夜正深,但「第二天」已经开始了。无形之中,似乎有一只大手在转动天体--夜幕即将被转过去,白天即将被扭过来。此时肝经当令。
3、寅:有说像黄泉欲出,又说像双手捧矢,即「引」的古字。引,可释为牵引、引导、引起、离开。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为寅时,正是黑夜即将离开,熹微即被牵引而来的时刻。此时肺经当令。
4、卯:有说为冒,像开门之形,又有之体,又说像断物形,为刘的本字。黎明时分的五点至七点为卯时,天亮了,太阳冒出来了,人家的门该打开了。卯时,黑、白不再混淆,而是断然分开的。此时大肠经当令。
5、辰:有说像贝壳形,「」的本字;又说为「」,有之体。我以为它有托出云气之意。云气之上有日,为「晨」;无日,则云气弥漫。夏日的早晨,七点至九点,大雾茫茫。此时胃经当令。
6、巳:有说像胎儿形突出头部和蜷曲的身体;又说为蛇的象形。上午九点至十一点,雾气消失,正是暖融融的时刻,蛇从洞穴中爬出来了。此时脾经当令。
7、午:有说像木杵之形,「杵」的本字;又说为「牾」,抵牾为矛盾。将一木杵立在日光下,木杵没有影子,因为日光是从头顶之上照射下来的。古人依形造字,又依形取义,以形、义命物。由此,日中的时候,即十一点至 *** 为午时。此时心经当令。
8、未:像树木枝叶重叠,物长成后才有滋味。「味」的本字。午后 *** 至十五点未时,示意只有经过阳光的强烈照射,树木才会枝繁叶茂、果子才能成熟。成熟的果子,才会有滋有味。此时小肠经当令。
9、申:有说像闪电形,又说为「神」。十五点至十七点,风雨带着闪电和雷鸣来了。古人不知闪电和雷鸣为何物,以为神在天上为之。此时 *** 经当令。
10、酉:像装酒的坛子,「酒」的本字。十七点至十九点,傍晚时分,劳作了一天,此时正是吃饭的时候,就简称「酒时」吧。此时肾经当令。
11、戌:人、戈会意,指人持戈( *** )守护。十九点至二十一点,酒足饭饱以后,一家老小该入睡了。但是不能大意,还要预防外敌或野兽的侵害,所以要手持 *** 进行护卫。此时心包经当令。
12、亥:有说像猪,「豕」字的变体。有草根-说。二十一点至二 *** ,主人被猪拱槽的声音搅醒了--要想猪肥,就得夜半起身给它添食。此外,草根与植物的块茎有关,那是猪的饲料。此时三焦经当令。
食疗除了要兼顾体质以及子午流注因素以外,更要坚持不懈才能出现效果。
粥[2]类:粥即用米加水煮制而成,如加入 *** 物同煮便称作 *** 粥,亦可将适量 *** 汁兑
入粥中供病人服用。它包括了食疗与 *** 疗的双重效果。如干姜是中医用于温中散寒的 *** 物,但无补养作用,只适用于里寒之症;粳米或糯米可以健脾益气,却没有散寒力量。若用干姜与米合煮粥服食,就成为具有温补脾胃,治疗脾胃虚寒的食治良方。又如用糯米煮成粥,在煎煮时加入适量葱、姜,煮熟后兑入一小杯醋,既能治疗感冒,又能防感冒。由于谷米煮粥,加入 *** 特别是补益 *** 的 *** 粥,可以正常当作早餐或点心食用,既可充饥,又作食治。粥类食品简便易行,在古今食疗中用的最多。
羹类:羹又称汤,它是以肉、蛋、奶、海味等为主体原料,制成的较稠厚的汤液。可作为正餐,亦可作为佐餐食用。如百合银耳羹,用百合50克,银耳25克, *** 50克,先将百合、莲子、银耳加水煮熟,用文火煨至汤汁稍粘,再加入 *** ,冷后即可食用。具有安神健脑之功,每晚睡前服,治失眠、多梦、焦虑、健忘。
茶类:又称“代茶饮”,是指含有茶叶或不含茶叶的 *** 物,经粉碎混合而成的粗末制品(有些 *** 物不经粉碎亦可)。一般不用峻猛或过苦的 *** 材。 *** 茶用开水沏后或加水煮后,即可象日常饮茶一样频频饮之。如治疗风寒感冒的姜糖茶,即由生姜、红糖组成。又如菊花茶,即以中 *** 菊花用水沏后频服,可治头晕、目眩,具有清热、明目之功。
酒类:亦称“ *** 酒”,即用中 *** 与酒相结合的一种液体剂型,可用浸泡法或酿制法制备。中医认为,酒能通血脉,去寒气,行 *** 势。常用的 *** 酒有枸杞酒、人参酒、鹿茸酒、健美酒等。但这种 *** 酒的缺点是不能饮酒的人或 *** 功能差的人不宜用。
中医历来强调“ *** 疗不如食疗”,以食物为 *** 物具有以下几大突出的优点:
一、长期使用 *** 物治病往往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和依赖 *** ,而且还可能对 *** 的健康造成影响;而食疗相对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
二、食疗使用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 低廉,让我们在日常用餐中便可达到调理的目的,这是昂贵的医 *** 费所无法比拟的;
三、食物为 *** 还具有无痛苦的优点,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祛除病痛,避免了 *** 、吃 *** ,甚至手术之苦。有此几大 *** 物无法可 *** 优点,我们又怎能不以食物为 *** 、以食疗治病呢?当然,食疗是更好的偏方,食疗确实是对防病治病有很好的功效,有不同于 *** 物治疗的优点,但不等于食疗能包治百病、也不能因此代替 *** 物治疗。如果病情急重.或者应用食疗后疾病不减轻,应该请医生指导。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崇尚健康天然的治疗 *** ,比如通过饮食来治疗疾病。下面是世界上更流行的十种食疗 *** 。食疗长期坚持才有用。
2..红茶防治流感日本科学家用比一般红茶水浓度淡的红茶液在 *** 感染区浸泡5秒,该 *** 就会失去感染力。为此,研究人员提出:在流感高发季节,人们常饮红茶或坚持用红茶水漱口可以预防流感。
3.维生素B6防治糖尿病法国、意大利及日本均有报道,维生素B6低于正常值的糖尿病患者,每日供给100毫克维生素B6,6周后四肢麻木及疼痛等症状会减轻或消失。平时多吃糙米、面粉、蛋、白菜、干酵母等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同样对防治糖尿病有效。
4.牛奶防治支气管炎美国学者最近的一项调查统计发现,吸烟者患慢 *** 支气管炎的人有31.7%是从来不喝牛奶的,而每天喝牛奶的吸烟者中患支气管炎的人却低于20%。牛奶中所含的大量维生素A可保护支气管和支气管壁,使之减少发炎的危险。牛奶虽然好处多多,但是小心哦!
5.蜂王浆防治关节炎英国科学家对200名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后得出一个新结论:每天服用一次蜂王浆的关节炎患者,其疼痛减轻程度高达50%,关节灵活度也改善了17%。
6.橘汁防治尿道感染美国妇产科医生研究认为,易患尿道感染的人,每天喝300毫升的橘汁,有助防治尿道感染,其效果比单纯饮水要好。
7.南瓜子防治前列腺病美 *** 究人员发表的一篇科研 *** 指出,每天坚持吃一把南瓜子(50克左右),可治疗前列腺肥大,明显改善第三期病情。因为南瓜子中的活 *** 成分可消除前列腺初期的肿胀,同时还有预防前列腺癌的作用。
8.淀粉类食物防治肠癌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亚结肠癌发生率是中
国人的4倍,其主要原因就是澳大利亚人摄入的淀粉少。专家们指出,香蕉、土豆、豌豆等富含淀粉类食物中的丁酸盐能直接抑制大肠细菌繁殖,是癌细胞生长的强效抑制物质。9.菠菜防治视网膜退化美国哈佛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周吃2~4次菠菜,可降低视网膜退化的危险。据称,菠菜保护视力的关键是类胡萝卜素,此化合物存在于绿叶蔬菜中,可防止太阳光对视网膜的损害。
10苦瓜清暑祛热、明目解毒、养血益气对热病烦渴、中暑、痢疾、目赤、痈肿丹毒、恶疮等有食疗作用。此外,常食还能降低血糖、增强机体免疫力,使皮肤细嫩柔滑。
另:国内现有食疗1500方可供参考使用
二、“粥”的历史比饭早来了解古代吃货
1、“粥”的历史比饭早?来了解古代吃货
2、不只是腊八粥,单单是“粥”,在中国就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了。
3、估计大多数人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要过腊八节,但是应该都知道这一天得吃“腊八粥”。说来也有意思,中国人在过一些节气的时候,特别喜欢吃点东西,例如冬至的饺子、立春的春饼……说起腊八的粥,你知道中国人喝粥的历史有多少年了吗?
4、粥的历史比饭更早,因在甑出现之前的鬲、釜型陶器,只能用来煮流质食物。流质的主要原料是谷米,那就是“粥”。因那时的主、副食即后世所谓的饭、菜尚未分开烹制,还是各种食料共煮一器的进食方式,故早期的粥很可能不是用单纯的谷物原料煮制的。也就是说,当时的粥极有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菜粥、果粥、肉粥、鱼粥等。
5、早在 *** 时期的龙山文化遗物和半坡村遗址中,人们就发现了用于煮粥的工具——“蒂”。粥字本来写作“鬻”,非常像龙山文化时期创制的陶器炊具“鬲”中放米烹煮之状。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早在数 *** 以前就已经开始懂得煮粥了。
6、《左传・昭公七年》中有记载:“餷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孔颖达《疏》:“稠者曰糜,淖者曰鬻。”显然,粥之薄者称作“鬻”,粥之厚者谓作“糜”,与糊同义。《方言》解说:“糊,?也;?,厚粥也。”在古代,粥还称作“糜”、“飦”、“酏”等。
7、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记述:“黄帝初教作糜。”《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还有类似的记载:“黄帝始烹谷为粥。”可见在轩辕黄帝时,就已经教其子民“烹谷为粥”。
8、古人的食粥都与养生延年、追求健康长寿有关,许多医 *** 、保健的书籍中记载的最多。
9、最早记载用 *** 物与谷米煮粥来治疗疾病的羹书,应该算是是汉代司马迁着的《史记》。在《史记》中记述了西汉名医淳于意“以火齐粥且饮”为齐王治疗疾病的案例。
10、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许多种医书中,同样发现了粥膳治病的记载,比如服用高梁米粥治蛇伤;用加热的石块煮米粥内服,竟然可以治疗***瘙痒等。东汉名医张仲景所着的《伤寒杂病论》中也记述了很多米 *** 合用的名方,如“ *** 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这汤中都有粳米。
11、唐朝孟诜曾作《食疗本草》一书,据甘肃敦煌石窟残卷本,此书中载有“茗粥、柿粥、秦椒粥、蜀椒粥”四方;昝殷的《食医心鉴》,收录 *** 粥方五十七首,并按中风、心腹冷痛、五种噎痛、七种淋痛等分为九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有治疗脚气病的谷皮糠粥,有温补阳气的羊骨粥,还有“去四肢风”的防风粥等。
12、据说唐穆宗李恒特别欣赏自居易,于是赐予他防风粥。据冯贽《云仙杂记・防风粥》记载:“白居易在翰林,赐防风粥一瓯,剔取防风得五合余,食之口香七日。”也就是将防风草和大米一起煮成的稀饭。“口香七日”当然是在夸张了,不过也说明这时候,人们已经把粥作为一种养生滋补的食品来对待了。
13、在中国古人的眼中,人们普遍认为粥比饭更好。这种观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喝粥比吃饭更节省粮食。在当时的社会中,农耕技术还不成熟,粮食产量少,又是一种十分稀缺的生存必需资源,因此适当的节俭是十分有必要的;二是粥比饭更简单方便。在古代 *** 米饭的烹饪工艺比煮粥要有技术含量得多,那时候如果要想吃米饭,首先要有锅,还要有类似于现代笼屉的蒸具,因此在烹饪上比较复杂,远远没有一口锅,水开加粮一直煮来得简单,这也是粥在当时日常饮食中的地位远远高于饭的一个重要原因。
14、粥的廉价与方便致使它很长一段时间并不被贵族所看好。在大灾之年,“施粥”成了一种慈善手段,因此在多数上层人士看来,喝粥只是穷困人家以及灾民的食物。这种情况直到宋朝才有所缓解。《太平御览》中“饮食部”有“糜粥”一节,首次把粥“册封”成国食。让我们来看看宋朝的文人对食粥有多么的喜爱。
15、说起吃,不得不提苏轼,他在吃了豆浆中掺入无锡贡米熬煮的粥后,写下《豆粥》一诗,其中就有这么一句“身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他还写过一首与粥相关的诗歌,名为《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这里写的是另一种粥——“豌豆大麦粥”。东坡先生的文字中还提道,白粥“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16、对食粥的有着深度痴迷的人,当属诗人陆游,他写《食粥》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信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在他眼里,“食粥”都能与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联系起来了。
17、宋代记载的粥品对比前朝更是丰富,此时的粥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了。《圣济总录》收录食疗粥方一百一十三首,《太平圣惠方》收录食疗粥方一百二十九首,《养老奉亲书》中收载适合中老年人的补养 *** 粥四十三首。
18、腊八节与 *** 故事有关,这天几乎大家都会吃腊八粥。
19、而腊八这天要吃的腊八粥,也是自宋 *** 始盛行起来的。
20、腊八这个节日源出 *** 中的故事,何时传入中国,并没有详考。后汉安世高翻译的《温室经》中称佛劝人供养,设浴洗佛,不过并未特意指明腊月八日。孟浩然的《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佛》提到:“石壁开金像,香山绕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增气色,余照发光辉。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这首诗反映的正是唐代十二月八日 *** 寺院浴佛的情景。不过,到宋代此种活动才盛行起来,此前书中对这件事的记载还是很少的。
21、在吴自牧的《梦粱录》曾这样描述:“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东京梦华录》也说:“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
22、唐宋时期, *** 寺院浴佛会送粥的习俗对民间影响甚大。《东京梦华录》曾记载,寺院“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
23、这十二月八日是 *** *** 悟道成佛之日,据印度佛经记载, *** 在成佛之前,曾经出家修道,但是经过理念的苦行生活,仍然没有在精神上摆脱人生的各种苦恼。这时他已经饥饿疲惫到了极点,此时有一位牧女送来了乳糜,他喝下去之后恢复了体力。因此 *** 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自此之后,他每日都会受牧女供献的乳糜。一月后,等他体力强健,便到河中沐浴,洗去身上污垢,在 *** 树下静思七天七夜,最终觉悟成佛。于是佛 *** 便把 *** 成道的十二月八日这一天作为成道节,借此纪念 *** 。
24、 *** 到了南北朝时期,对民间的影响已经很大了,甚至简介影响了人们的一些风俗习惯。其中佛门子弟在腊八 *** 成道节时施粥的行为,在中 *** 间逐渐演变为腊八节里吃腊八粥的习俗。
25、明清时期食腊八粥风俗进一步发扬,嘉靖年间编撰的《隆庆志》上记载:“用黍稷稻粱米杂之以豆,并枣、栗、核桃仁等物,煮粥食之”。明代刘敏的《历乘》也有“十二月八日作腊八粥,好施者济贫”的记载。清代《日下旧闻考》中也提到:“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也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
26、到了腊八这一天,不论是皇宫、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清朝时,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老百姓也是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27、全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非常繁多,北平的甚为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有很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玫瑰、红豆、花生……差不多有不下二十种。一般是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活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
28、一些比较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 *** 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有些腊八粥中还会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做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一头小狮子。在大一点的碗里,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 *** 、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 *** 人、老寿星、罗汉像。
29、腊八粥做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并且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要保存,要是吃了几天还能剩下来,那就是个好兆头, *** “年年有余”的寓意。在东北也有谚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之说,意指腊八这一天非常冷,吃腊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御寒冷。“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关中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锅腊八粥,美餐一顿。不光大人、小孩吃,还要给 *** 、鸡狗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树上抹一些,以图吉利。
30、元代对于粥膳也非常重视,其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中,也有不少滋补强壮、延年益寿和防治疾病的粥膳方。比如“补脾胃,益气力”的乞马粥,实际上就是用羊肉与高梁米煮成的稀粥;另外,有“治阳气衰败、五劳七伤”的枸杞羊肾粥;有“治虚劳、骨蒸久冷”的山 *** 粥,还有“麻子粥”、“马齿苋粥”等。除此之外,李东垣的《食物本草》仲介绍了二十八方最常用的粥膳方,如绿豆粥、茯苓粥、麻仁粥、紫苏子粥、竹叶粥等。粥膳在当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1、明代在粥膳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著名医 *** 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收录了大量的粥膳方。《普济方》这一汉唐以来更大的方书中收集了粥膳方达一百八十方,对每一个粥膳方都进行了全面且详细的论述。另外,在刘伯温的《多能鄙事》、高濂的《遵生八笺》、朱权和王象晋等人的著作中也都发现了粥膳方。由此可见,在明代,用粥膳治病养生已经非常的普遍了。
32、清朝粥谱更是琳琅满目,曹庭栋作《养生随笔》收录食疗粥方一百零二首,他将 *** 粥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黄云鹄在光绪年间编写的《粥谱》,是中国最早的一部 *** 粥专著,载粥方二百四十七首,有谷类、蔬类、木果类、植 *** 类、卉 *** 类、动物类等,品种之全可见一斑。
33、各地区因为种植的食材不同,粥的特色各有差异。(以上皆为 *** *** )尽管都是粥,但南方和北方在食材选择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北方中原腹地在古代是粮食的主产区,种植的作物不仅有小米、黍子、高粱、麦子等粮食作物,还有诸如红豆、绿豆、赤豆、黑豆等杂粮豆类作物。除此以外,中原地区还盛产各种干果,比如我们常见的红枣、花生、核桃、松子、杏仁等都是主产于北方地区的。这些食材都可以作为粥的主原料,因此北方的粥大多以粮食、豆类、干果等食材为主。少数会杂之于蔬菜、果品甚至蜜饯等,味道一般以清淡为主,油荤比较少。
34、与北方少荤腥的粥不同,南方的粥在用料上十分生猛,尤其是沿海一带,几乎什么活物、杂碎、边角料都可以放入粥里一起煮。不管是各式各样的海鲜,还是猪 *** 、燕鲍翅,抑或是牛鞭羊宝头头脑脑等,无一不能煮粥。北方的粥更注重修身养 *** ,以素为主,南方的粥则滋补功能强劲,以荤为特色。
35、至于煮粥,古人对此也颇有讲究。袁枚《随园食单》中语“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对于粥的论述更是至善至美,他认为“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此火候不均之故”,这是没有煮好的粥,想要做出好粥,则对米与水的比例、煎熬的时间与火候都要拿捏准确才可以。他对熬粥是这样叙述的:“挹水时必限以数,使其勺不能增,滴无可减,再加以火候调匀,则为粥为饭,不求异而异乎人矣。”
36、太平盛世,粥是品赏、养生的享受,而在战乱、灾荒时期,黎民百姓对粥的感受更殷切,不管天下再乱成“一锅粥”,只要手里捧着粥,心里就踏实。历史上有一个关于粥的典故,叫“啜粥声闻”。讲的是周宣王时,有一年闹饥荒,一个大臣在院子里用大鼎镬熬粥喝,全家老小、主仆几百人一起啜粥。几百人喝粥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灾荒期,天子下令煮粥赈济灾民,用一碗粥 *** 民心,力保 *** ,这是最实在、有效的办法了。
三、找古代饮食类的书籍
1、陆游《老学庵笔记》所录“宴金国人使九盏”;
2、周密《武林旧事》载宋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宴节次》;
3、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六司百官食次”等。
4、古杭濂《遵生八笺》中的《饮馔服食笺》;
5、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饮馔部分;
6、明屠本畯《海味索引》,《闽中海错疏》;
7、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
好了,关于粥谱是古代饮食养生专著吗和找古代饮食类的书籍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