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重阳糕的来历和寓意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重阳糕的来历,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重阳糕的来历和寓意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重阳糕的来历和风俗
1.重阳糕,又称为“花糕”,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食品,尤其在江浙沪地区较为常见,而其他地区则不太流行。
2.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被称作敬老节。在这一天,民间有蒸重阳糕来孝敬老人的习俗。蒸重阳糕的 *** 与蒸年糕相似,但形状更小,厚度也更薄。为了使糕点既美观又美味,人们会将重阳糕 *** 成五颜六色,并在糕面上撒上一些木犀花(这也是重阳糕又称作桂花糕的原因)。这样 *** 出的重阳糕,香甜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
3.历史记载显示,后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有相互祝贺的习惯,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这可能是因为在没有山的地方无法登高,人们便通过吃糕来代替登高,以此表示步步升高。因为这一习俗专在重阳节进行,所以被称为“重阳糕”。
4.在唐代,刘禹锡在做诗时不敢使用“糕”字,这导致重阳节又多了一个典故,即“题糕”。《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这一事件被宋祁开玩笑地描述为:“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代豪。”
5.古时候,重阳糕的 *** 非常讲究,糕上会嵌以蜜饯、枣脯等食材。起初,重阳节正值风力强劲的时候,也是放风筝的好季节。因此,人们会在这时出游到郊外放风筝。此外,古代的重阳节还是骑马练兵、讲武习射的节日。《礼记·月令》中就有关于古代帝王在九月 *** 练武的记载。
6.在南北朝时期,重阳节被规定为军事 *** 练的节日。据《南齐书》记载,宋武帝刘裕篡晋建立王朝前,在今徐州之地,重阳节骑马登项羽戏马台,即位后便规定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检阅 *** 的日期。
7.相传,现在流行的重阳糕,就是从当年发给三军士兵的干粮演化而来的。在唐德宗时期,重阳节被规定为岁时三节令之一,活动更加普及全国。在重阳登高的同时,唐德宗还鼓励人民讲武习射,锻炼骑术,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清代。
8.直至 *** 时期,重阳节被定为“体育节”,沿用了重阳登高习武的意义。过去,重阳节还有接已出嫁女儿回家过节的习俗,因此也被称为“女儿节”。
9.九月九日,正值重阳节,又与长久的“久”同音,是长寿的象征。因此,我国 *** 近年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也称“敬老节”。在我国,尊老敬老是优良传统,这种美德也体现在节令风俗中。
10.重阳节的饮食风俗除了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的习俗尤为盛行。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的习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11.至宋代,吃重阳糕的风气更加盛行。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重阳糕上会粘上香菜叶作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等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等。
12.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相同,但个头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据说,早年有些家庭会用发面饼夹上枣、栗等果物,或者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13.关于吃重阳糕的传说,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便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的,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二、重阳节吃重阳糕的来历是什么呀
1、重阳节吃重阳糕据说是由登高引申而来,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而重阳节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糕”字与“高”同音,象征“步步高升”、“百事俱高”之意。
2、为什么重阳节流行吃“重阳糕”,大概有4种说法:
3、一种是祛邪避灾。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述:“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可迎福接吉,消灾避邪”;二是“登高”之意,以“吃糕”代替“登高”;三是敬老之举,江南流行一句话:“重阳不吃糕,老来与人告”;四是祝福之意,“重阳吃糕,百事俱高”。
4、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三、重阳节吃重阳糕有什么来历
1、重阳糕起于唐代以前,至宋工,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及各地十分盛行。此后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
2、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住在山脚下的农夫。他勤于耕作,日子过得富足。有一天,一个卜卦的先生未找到住宿,农夫将卜卦先生请到家中款待饭食并留宿。卜卦先生非常感激。第二天临行前对农夫说:“你九月九日有灾祸,更好搬到草木稀少的高处去住。农夫对卜卦先生的话半信半疑。为了防止万一,农夫在九月九前和家人一起搬到了高山顶上,那里草木稀少。九月九日一早儿,当他们站在山顶朝山下家中望去时,那里已是一片火海。此时,大火沿山脚蔓延而上,幸好他们所住的地方没有太多的草木,才幸免于难。
3、农夫一家九月九登高避灾的事很快就在民间传开了,人们纷纷效仿,于九月九将家搬到高处以防不测。时间久了,人们发现年年搬家不是一个好办法,再说,平原地区没有山,无法登高。人们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在重阳节这天吃糕,因"糕"与高"浩音,吃了糕,就表示登高消灾之意。从此重阳节食糕风俗形成了。
重阳糕,亦称"花糕",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是重阳节传统节令食品。常见于江浙沪地区,全国各地区不怎么流行。
2、将赤豆、白糖( *** 克)、豆油制成干豆沙,备用。
3、将糯米粉、粳米粉掺和,取150克拌入红糖,加水50克左右,拌成糊状粉重阳糕浆。
4、将其余的粉拌上白糖(750克),加水 *** 克后,拌和拌透。取糕屉,铺上清洁湿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将豆沙均匀的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1/2的糕粉铺在豆沙上面刮平,随即用旺火沸水蒸。待汽透出面粉时,把糊状粉浆均匀地铺在上面,洒上红、绿果脯丝,再继续蒸至糕熟,即可离火。将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糕状,另用彩纸制成小旗, *** 在糕面上即成。
原料:粳米粉、糯米粉、豆沙、各色干果、红绿果脯、白糖、油、清水。
1.将粳米粉、糯米粉、白糖、油、清水一起搅拌, *** 成干湿适中的松散的粉状;
2.将搅拌好的粉静置一段时间,充分吸收水分后过筛成细粉;
3.取糕屉,平铺清洁的湿布,放入一半的糕粉抹平,放入锅中先蒸5分钟;
4.取出糕屉铺上一层豆沙抹平,再倒入另一半糕粉抹平,表面撒上各色干果、红绿果脯肉,放入锅中继续蒸约20分钟;
5.将蒸熟的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漂亮美味的重阳糕就做好啦!
四、重阳糕的来历
1、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源于古老的祭祀仪式。以下是关于重阳糕来历的
2、重阳糕的起源与古代人们对重阳节的庆祝活动密切相关。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有登高、赏菊、佩戴茱萸等习俗,而重阳糕则是其中的重要食品之一。
3、在古代,重阳节是一个祭祀的日子。人们为了祭祀神明,常常准备各种食品。由于“糕”与“高”谐音,寓意着步步高升、登高远眺,因此重阳糕逐渐成为了这一节日不可或缺的食物。
4、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糕的 *** 工艺和口味不断演变。从最初的简单米糕,逐渐发展出多种口味和做法,如加入枣泥、豆沙、芝麻等馅料。但其核心意义始终不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思念。
5、在现代社会,重阳糕不仅是一个节日食品,更是家人团聚的象征。许多人在重阳节这一天,会亲手 *** 重阳糕,与家人共享,以此表达对亲人的关爱和思念。同时,重阳糕也承载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6、综上所述,重阳糕的来历与重阳节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节日食品。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个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健康长寿的祝愿的载体。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