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家常观后感,观后感第二季第六集相逢200字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5 0

很多朋友对于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家常观后感和观后感第二季第六集相逢200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求.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
  2. 舌尖上的中国2第四集观后感600字
  3.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第二季第六集相逢200字

一、求.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

1、今天看了舌尖第二季的《脚步》一集,仅就这集与之一季做个简单的比较,已经谈谈自己的看法。

2、首先从节目的结构来看,与之一季相同的是,依旧采用小段落的方式行进,不同的是,段落的长度变短了,所以,段落增加了。之一季每集差不多四五个故事,每个小故事长度在8分钟左右,因为根据BBC的研究表明,每个段落在8分钟长度左右是观众关注度最集中的,再长,节奏就会拖沓。而《脚步》一集里面讲述的故事大概有九个左右,比之一季增加了一倍,这意味着,每个故事展开的空间不足。

3、其次,从镜头的设计来看。之一季最让人称道的镜头,是主观镜头的运用,由于使用了佳能5D2,机器的机动 *** 大大加强,所以,机器能够被绑在竹竿顶端,被放置在井底,被摆在托盘上,拍摄出了一个个极具震撼 *** 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脚步》一集,主观镜头大大减少,特写镜头明显增多,食物的鲜美,基本是靠大特写镜头强调出来的。

4、再次,从音乐的铺垫来说,之一季的音乐非常优美,在悠扬中常常带着一点俏皮的感觉,很好地诠释出故乡、时间的感觉。《脚步》一集,基本延续了之一季的音乐,不过还是有些变化,像那对做稻花鱼、鱼酱的去广东打工的夫妻离开家乡时,用的那段音乐应该是新的,不过,感觉更像故事片的配乐。

5、最后,从主题的角度来说。之一季每集的主题都很明确,所有的美食也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像《自然的馈赠》,每个故事讲述的,都是食材的来源。《时间的味道》讲述的都是某种食材经过时间的加持,或发酵、或腌制、或风干,因而产生了另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美味。但是,不得不说,《脚步》一集,让人觉得比较困惑的就是每集的主题。简单归类一下几个“故事树上采蜂蜜”、“山上采香菇”基本属于食材的采集过程比较艰难。“养蜂人的迁徙”、“出海捕鱼的夫妻”基本讲的是路菜,是行程中自己做的美食。“山东大煎饼”、“望潮和跳跳鱼”基本是就地取材,坐在家里 *** 的美食。“稻花鱼和鱼酱”、“归乡的老华侨”基本讲述的是故乡的味道。“麦客”一段,我是没觉得跟美食有什么必然的关系,若说收割小麦可以做出面条,那么加工小麦的人一样可以选作素材,若说为了生活和美食而迁徙劳作,全中国太多这样的例子。当然,你可以从其他的角度来解读以上的各个段落,但不管怎样解读,总有段落是例外的,比如,你说故乡的味道,大多数段落可以归纳进去,但“山东大煎饼”“上山采香菇”等等,并没有离开故乡,一直呆在家乡,就不存在故乡的概念,再说,本集的名字叫《脚步》。所以,就是说,这一集给我的感觉是多主题的。

6、在百度百科上,是这么介绍《脚步》这一集的,[“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进而被演化成标志 *** 的中国美食。味觉记忆的强大,往往让人们对故乡食物的迷恋十分牢固,甚至被赋予“乡愁”这样的文学语汇。舌尖第二季分集《脚步》,将跟随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怎么看,都是文不对题。

7、最后,从立意的角度说。看了《脚步》这一集,我的总体感受是,美食不再是叙事的主体,之一季尽管也讲了大量跟美食相关的人们的故事,但点还是落在美食上的,美食本身才是中心。而第二季,食物已经是个道具,跟食物有关的人们才是重点,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的方式的人们围绕着食物,一一将自己的生活呈现在观众眼前。这比之一集在人文角度更进一步,更像国家地理了。这一点算是一个突破吧。

8、昨天终于看了期盼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边看边和 *** 聊天,但是看到面食,职业割麦人那里,不知为什么心里酸酸的,看到熟悉的割麦场景想起了以前我家也有这样的割麦人来的,他们大多从河南来,我们叫他们小河南,因为小的时候家里没有那么多人干活,除了爸妈就 *** 能帮忙,那时最讨厌过麦秋和大秋,因为我也要下地割麦子,那时56月份,天气热,而且麦穗痒人,之后是捆麦、打麦这些会把我的假期全部用光,对于这些至今记忆犹新。割麦真的是个体力活,看到那些割麦人,再看到那些现在的收割机,我只能说社会进步终将把古老的东西湮没在历史之中,看到他们的脸我只看了无奈和哀伤,他们真的是最后的割麦人了,在现在除了可能偏远的山区,基本上平原地带的麦子从种到收全部是机械化了,他们真的是要被历史遗忘了,我只能说,现在人基本没见过和经历过以上我说的那些所以他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9、看到小花菇那里,我感叹时间成就的美味,也只有那些最贴近他们的人才能品尝和体会,但是老人独自一人的晚餐,让我鼻子发酸,现在的人都太急躁,喜欢快速的生活,什么都要快速,连生病了都要立刻 *** 到病除,其实根本不可能,时间真的是艺术家啊,他雕刻了不同的人生,但是又有谁能真正的了解他呢。

10、感觉这一集的编导不是在拍美食,而是在拍生活,独居老人、割麦人、留守儿童,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看到留守儿童那里,我真的很有感触,我上大学时去过支教,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真的是需要有人照顾,他们的父母去千里之外打工,他们需要翻几座山去上学,早上5点钟起床去上学,下午3点钟就下课,因为他们有好长的山路要走,回到家还要自己洗衣做饭写功课,他们的父母一年可能只能回家一次,其余时间也只是在 *** 里叮咛安慰了。这些社会问题没接触的人只会觉得这与我无关,别人的事我管不了,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感觉和心态,有时真的也是爱莫能助,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一点自省都没有,那么这个国家会怎样呢,在这里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编导的用心,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曾经有过璀璨的历史文化,但是现在现代化的进程已经快要将这个国家席卷一空了,食物是个好的媒介,它承载着历史、传承、人情、文化、还有就是情感媒介,每个人看到食物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从小吃到大的味道,家乡味,希望我们的家乡味能够留下来继续传承下去,不要让她真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以食物的力量。

11、《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600字作文

12、中国是这个世界上更大的变革体,是世界上最注重家庭观念的国度,食物背后的道理和故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13、 *** *** 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各个地域的人们在穿、住、用、行上愈发的相似,似乎当下的中国食物是最能区分一个地域特点的了。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长期日常生活中饮食行为习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时空相互作用的产物。

14、自然环境对人们获得的食物种类起到很大的影响,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次,自然环境使得人们为了生存而对饮食结构和食物做出选择。贮存、腌渍、晾晒、冷冻等诸多方式被使用来保存食物,在保存食物的同时也创造了不同风味的食物。

15、舌尖2中说“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16、白马占堆爬上四十米的高树为弟弟获取蜂蜜,归乡华侨的一顿萝卜饭,为女儿苦练抓跳跳鱼技巧的 *** ,养蜂 *** 颠簸路途中的患难与共等等,通过食物所承载的那份亲情,是更重要的。

17、这世间更好的厨师,更好的食物永远都是父母和爱着的人。这不仅在于食物,更是那份亲情。

18、因为中年人外出务工而造成的“乡村空心化”而形成的“613 *** 9”部队,麦客们低下的效率与现代化社会的格格不入,城市化的不断进程,裹挟着一些人们走进城市,进入高楼,而他们是否能够适应?市场化的大潮,是否会让那些记忆中的味道不复存在?

19、所以中国这辆列车,请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有 *** 和尊严,每一个人都不被“时代”抛下,每一个人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

20、你好!shaorunjia2001真心为您解答~~

21、~亲,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22、~ *** 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23、~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果我做错了欢迎大家指出我的错误,毕竟我不是万能的】

24、~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好评和采纳后重新另外起一题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

25、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二、舌尖上的中国2第四集观后感600字

1、什么是家常菜?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常吃的菜肴叫家常菜,回答十分简单!但是,每当晚间几个好友相约吃一回家常菜,那些真能留下点印象的家常菜馆却总是想不起来。

2、许多餐馆为招揽食客,总以某某名厨主理作广告,食客品尝之后大多不认账,仿佛大厨们全都不会做家常菜一般。早些年,贵阳大南门一小巷子深处有一家家常菜馆,谈不上门面环境,食客随时爆满,那炒菜的师傅竟是两个村姑,要不是她们都穿了件油渍斑斑的白布衫,人们还认为她们是后堂洗碗洗菜的伙计,但她们做的菜被公认为家常菜。

3、由于自己爱吃,时常也写些美食文章和心得,时间长了也认识不少厨师长和名厨,还是他们才 *** 了这个谜。中国菜不论是何菜系,均讲究色香味形意,能体现大厨们功夫的菜肴不是熊掌鱼翅、便是 *** 海参,央视满汉全席厨艺 *** 拼,厨师们个个雕龙刻凤,精工细作,刀功火功勺子功挥洒淋漓尽致,就连一块内酯豆腐都能切成发丝粗细,这墩子功村姑们哪敢较劲,看着一盘盘一碗碗端给评委们品评的绝活,虽然主持人津津乐道,好像就是引不起电视机前观众的口水,更不会有哪位看官突发奇想,明天到菜市场称几斤象拔蚌和燕窝如法炮制一回。

4、老百姓居家过日子讲的是节省,一切用料都不会像餐馆摆放成一堆,用多少取多少切多少,火也没有餐馆的猛,取少量的干净食油炝了作料直接炒菜,作料的味才会充分浸入菜中,端上桌子的菜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绝不会像某些厨师为求好看非得淋勺红油才出锅,造成所做的菜千篇一律一个味、一个形,连吃两顿就没有了食欲,难怪常在外消费的食家无不感叹:还是家中的菜好吃!其实真正的家常菜在家中,不仅菜味好,更有一份亲情,这种亲情恐怕全世界的顶极厨师们都做不出来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家常观后感,观后感第二季第六集相逢200字-第1张图片-

5、周刊·专栏·专刊正文作者:编辑:金黔

三、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第二季第六集相逢200字

1、《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已经于4月18日播出,它不仅仅是一档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节目,更重要的是以美食为窗口,让观众感悟美食之外的生活。

2、透过这档节目,我们“看”到了家乡的味道,看到了美食之外,生活的辛酸,为了美食,为了生活,多少人在奔波劳累?多少人背井离乡?……

3、感谢《舌尖上的中国》,提醒我们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的,值得被尊敬的。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4、几 *** 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详情>>>

5、第二季的之一集《脚步》直接选择中国人的迁徙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让深夜看片的人格外觉得生活的无奈。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向来重视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又何以会四处奔波?这一集的泪点不光在正在消失的麦客脸上那深深的皱纹,在盼了大半年终于盼到父母回乡共同 *** 一罐鱼酱,却在短短半个月的相聚后就要与之分离的苗家女孩的眼泪,在那个为了女儿用五年时间学会了捕 *** 跳鱼的 *** ,以及从他口中说出的那句“爸爸可是很能干的”时女儿满脸的崇拜,更在快到片尾处的那一句“这是巨变的中国”。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观后感 舌尖 家常 中国 相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