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汤组成及用量 利湿方的主要配方及用法是怎样的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5 0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除湿汤组成及用量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除湿汤组成及用量的知识,包括利湿方的主要配方及用法是怎样的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胃风汤简介
  2. 生经益气汤是哪些中 *** 组成
  3. 升阳除湿防风汤简介
  4. 利湿方的主要配方及用法是怎样的

一、胃风汤简介

目录 1拼音 2《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胃风汤 2.1处方 2.2炮制 2.3功能主治 2.4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2.5摘录 3《局方》卷六 3.1方名 3.2胃风汤的别名 3.3组成 3.4功效 3.5主治 3.6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3.7制备 *** 3.8各家论述 3.9附注 4《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庄氏家传》 4.1方名 4.2组成 4.3主治 4.4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4.5制备 *** 5《普济方》卷二十三引《卫生家宝》 5.1方名 5.2组成 5.3主治 5.4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5.5制备 *** 6《脾胃论》卷下 6.1方名 6.2胃风汤的别名 6.3组成 6.4主治 6.5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6.6加减 6.7制备 *** 6.8附注 7《便览》卷二 7.1方名 7.2组成 7.3主治 7.4胃风汤的用法用量附: 1古籍中的胃风汤 1拼音

wèi fēng tāng

白术、川芎、人参(去芦)、白芍 *** 、当归(去苗)、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各等分。

治大人、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呜,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并宜服之。

每服二钱,以水一大盏,入粟米百馀粒,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空心,小儿量力减之。

白术、芎、人参(去芦)、白芍 *** 、当归(去苗)、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各等分。

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疒丂)痛,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小儿风水, *** 涩,饮食不进。形肿如腹,四肢皆满,状若水晶。

每服2钱,以水1大盏,加粟米100余粒,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稍热服。

《医方集解》:此足阳明、厥阴 *** 也。胃风者,胃虚而风邪乘之也。风属肝木,能克脾土,故用参、术、茯苓以补脾气而益卫;当归、川芎以养肝血而调荣;芍 *** 泻肝而能和脾;肉桂散风而能平木,故能住泄泻而疗风湿也。又曰白术、茯苓能壮脾而除湿,川芎、肉桂能入血而驱风。

胃风煎(《医级》卷八)。本方方名,《张氏医通》引作“人参胃风汤”。

人参(去芦)、官桂(去皮)、白术、川芎、天麻(肥白者)、大附子(炮裂,去皮脐)各等分。

每服2钱,以水1盏,入粟米煎7分,去滓温服。

川芎1两,白术1两,人参5钱,白茯苓5钱,五味子1两,诃子3个(湿纸裹,煨),诃黎勒3个(湿纸裹,煨),槟榔2个,官桂5钱(去皮),川干姜5钱(油涂炙),陈皮1两(去白),薏苡仁1两(微炒),神曲5钱,麦糵5钱,甘草5钱(炙),附子1个(去皮,炮制,去尖,切作片)。

脾胃久冷,心胁胀满,腹胀肠鸣,不思饮食。

每服2钱,以水1盏,加大枣1个,煎7分,温服。

蔓荆子1分,干生姜2分,草豆蔻3分,黄柏3分,羌活3分,柴胡3分,藁本3分,麻黄5分(不去节),当归身1钱,苍术1钱,葛根1钱,香白芷1钱2分,炙甘草1钱5分,升麻2钱,枣4枚。

虚风证。能食麻木,牙关紧搐,目内蠕瞤,胃中有风,独面肿。

每服以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后热服。

中风自汗,汗多不得重发汗,宜去麻黄,而用根节。

胃风饮(《赤水玄珠》卷十四)。

人参、白术、茯苓、川芎、芍 *** 、当归、羌活、防风、黍米。

风入肠胃作痢,或赤或白,或如豆汁,或痢久人弱脉虚,色如陈腐将危者。

熟艾汤、五苓散,可选而用之。若风痢下血太过,宜用胃风汤加木香、黑豆煎服。若夏秋之间,下痢或赤或白,或...

烦热疼痛。加酒黄柏。厥冷拘急。加熟附子。升麻胃风汤治胃风能食。手足麻瞀。目面肿。升麻当归白芷葛根(各...

皆能令人泄泻。如伤于风其脉必浮,下必带血,当以胃风汤驱散之。如寒气所伤,脉必沉细,腹肚切痛,下必青...

下清血,或风湿入肠胃,下如豆汁,或下瘀血,并宜胃风汤、胶艾汤。泻血或淡或浊,或鲜或瘀,亦宜胃风汤,...

二、生经益气汤是哪些中 *** 组成

1、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1]

2、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

3、黄芪15g、人参( *** 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4、上 *** 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5、①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 *** 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 *** 、 *** 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6、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7、本证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见饮食减少,少气懒言, *** 稀溏;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 *** , *** 脱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 *** 。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 *** 。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 *** 补而不滞,共为佐 *** 。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 *** 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 *** 为使 *** 。

8、黄芪、升麻、柴胡为补气升阳的基本结构。

9、本方用于脾虚气陷证,临床应用以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脉虚,脱 *** , *** 脱垂为辨证要点。

10、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除湿汤组成及用量 利湿方的主要配方及用法是怎样的-第1张图片-

11、组成黄芪、半夏、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白术、泽泻、柴胡、黄连、生姜、大枣。

12、主治脾胃气虚,湿郁生热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肢体重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 *** 不调。

13、组成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14、主治下陷证。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沉迟微弱。

15、组 *** 参、黄芪、炙甘草、升麻、白术。

16、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证。

17、以上三方与补中益气汤立意有相同之处,即重用补脾益气 *** 物,配伍举陷升提之品。其中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升陷汤重用黄芪配伍升麻、柴胡以升阳举陷;并以知母之凉润,以制黄芪之温;桔梗载 *** 上行,用为向导,主治胸中大气下陷之证。对脾肺虚极者,可酌加人参以加强益气之力,或更加山茱萸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举元煎用参、芪、术、草益气补中,摄血固脱,辅以升麻升阳举陷,适用于中气下陷,血失统摄之血崩、血脱证。

18、①《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2]

19、②方论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闭胰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 *** 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 *** 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 *** 有相须之妙也。”

三、升阳除湿防风汤简介

目录 1拼音 2概述 3《脾胃论》卷中方之升阳除湿防风汤 3.1升阳除湿防风汤的别名 3.2组成 3.3功效主治 3.4升阳除湿防风汤的用法用量 3.5用 *** 禁忌 3.6升阳除湿防风汤的临床应用 3.7各家论述 3.8附注 4《李氏医鉴》卷七方之升阳除湿防风汤 4.1升阳除湿防风汤的别名 4.2组成 4.3功能主治 4.4升阳除湿防风汤的用法用量 4.5附注 5参考资料附: 1古籍中的升阳除湿防风汤 1拼音

shēng yáng chú shī fáng fēng tāng

shēng yáng chú shī fáng fēng tāng

升阳除湿防风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

防风二钱,苍术(泔浸,去皮)四两,白术、茯苓、白芍 *** 各一钱[1]。

《脾胃论》卷中方之升阳除湿防风汤主治肠澼下血, *** 闭塞,或里急后重,或少有脓,或少有血者[1]。

功在升举阳气,升清降浊。主治脾胃虚弱,阳气下陷,以致飧泄、濡泻,或后重;便闭,及肠风下血,泻注诸涩 *** 不效者。

上 *** 为粗末,水煎,空腹食前服[1]。

上(口父)咀、除苍术另作片子,水1碗半,煮至2大盏,纳诸 *** 同煎至1大盏,去滓,空心食前稍热服。

慎勿利之,利之则必致病重,反郁结而不通。

便秘:凡经常便秘,虚坐努责,甚或下坠,便中带血,或虚人不任攻伐者,用此方效果亦很满意。 *** 量改为苍术15g,防风、茯苓、白术各10g,白芍g。老年人 *** 不通,上述 *** 量需减半,否则往往出现腹泻。此方妙在无攻伐之弊,对年老、体弱、大病后、产后、不宜用攻下方 *** 者,辨证使用升阳除湿防风汤颇效。

此证飧泄不禁,以此 *** 导其湿;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风 *** 升阳,苍术益胃去湿;脉实,(月真)胀闭塞不通,从权以苦多甘少 *** 泄之;如得通,复以升阳汤助其阳,或便以升阳汤中加下泄 *** 。1.《医方考》:风能胜湿,故用防风;燥能制湿,故用二术;淡能利湿,故用茯苓;土病木乘,故用芍 *** 。又曰: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故用防风;伐肝疏脾,非酸不可,故用芍 *** 。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 *** 也,苍术辛温燥烈,升清阳而开诸郁,故以为君;白术甘温,茯苓甘淡,佐之以健脾利湿;防风辛温胜湿而升阳;白芍酸寒敛阴而和脾也。

升阳除湿汤(《嵩崖尊生》卷九)。按:本方方名,《证治汇补》卷八引作“升阳防风汤”。《内经拾遗》有甘草。

苍术(泔浸)4钱,防风2钱,茯苓1钱,白术1钱,白芍1钱,益智仁5分,半夏5分。

《李氏医鉴》卷七方之升阳除湿防风汤主治胃虚泄泻肠鸣。

四、利湿方的主要配方及用法是怎样的

*** 物组成: *** 参2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炙甘草2克,猪苓15克,泽泻12克,桂枝4克。 ***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4次口服,2个月为1个疗程。随症加减:肝气郁结加柴胡10克,香附10克,郁金12克,黄芪12克;气滞痰郁加法半夏12克,厚朴6克,白芥子10克,黄芪12克;气滞血瘀加丹参30克,赤芍20克,红花12克,香附10克,黄芪12克;HBsAg(+)加黄花倒水莲30克,白花丹12克,美人蕉30克。临床疗效:共治疗455例,临床治愈257例(含HBsAg转阴),治愈率56.4%;显效198例,显效率43.5%。在临床治愈的257例中,服 *** 1个疗程35例,2个疗程122例,3个疗程70例,4个疗程30例。在显效的198例中,HBsAg转阴31例。

关于本次除湿汤组成及用量和利湿方的主要配方及用法是怎样的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标签: 利湿 除湿 用量 用法 配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