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养生之道 从晚清三位枭雄看养生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5 0

其实李鸿章的养生之道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从晚清三位枭雄看养生,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李鸿章的养生之道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曾国藩有哪些文武之道
  2. 从晚清三位枭雄看养生***你应该知道的健康管理
  3. 揭秘李鸿章的家训是什么 李鸿章后人在哪

一、曾国藩有哪些文武之道

1、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 *** 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2、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3、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 *** 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4、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至1832年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此后,连考两次会试不中。

5、1838年,28岁的曾国藩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10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

6、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一步一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7、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清 *** 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8、1853年,曾国藩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 *** ,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9、1854年,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我国南方地区军事力量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之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10、后来,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20000人,淮军60000人,配备了洋枪洋炮,使湘军力量大大加强。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明,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后人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11、1868年,曾国藩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 *** 。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之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

12、1871年8月,曾国藩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11月抵上海。

13、1872年,曾国藩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遣留 *** 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 *** 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 *** 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 *** 沪局选送事宜”。

14、曾国藩是一位 *** 家,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现象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

15、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 *** 、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鱼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16、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济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

17、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 *** 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之一要务”。

18、受两次 *** 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我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

19、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可以剿发 *** ,可以勤远略等。

20、曾国藩是理学家,在文学上主张理、词章、考据三者并重,有《曾文正公家训》行于世,其奏疏,信札、诗文辑为《曾文正公全集》。

21、曾国藩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

22、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

23、曾国藩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

24、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

25、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 *** ,“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之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26、曾国藩写有格言12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27、曾国藩还非常注重人格修养,他的人格 *** 体现在五个方面:

28、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 *** 、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更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29、曾国藩对养生也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为眠食有恒,二为惩忿,三为节欲,四为每夜临睡前洗脚,五为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4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30、为此,曾国藩还总结了“日课十三条”:

31、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二、 *** :每日不拘何时, *** 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十、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十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做自己功课;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32、曾国藩著有《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据说,曾国藩还曾著有《挺经》。

二、从晚清三位枭雄看养生***你应该知道的健康管理

总的来说,一般成大事者,向来比较注意自已的身体。当然从现在的角度而言,当初的古人养生有些可以值得借鉴的,也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晚清时代,风云变幻,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冲撞在一起。交织出近代苦难深重又变革巨大的大时代。许多现代的养生医疗文明开始进入中国。

最早是1696年,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部时。康熙帝在前线身染疟疾,病入膏肓。大军进退维谷,御医已无可奈何。此时也正是世界大航海的兴盛期,恰好遇见两个德国传教士求见,用金鸡纳霜治好了康熙的病,从而使得康熙帝完成统一蒙古的伟业。

金鸡纳霜就是现代奎宁 *** 治疗的早期 *** 物。后来, *** 在长征路上亦是身患疟疾,危在旦夕,同样也是傅连璋用此 *** 治好的。

这是最早说西医进入中国的例子之一。

至晚清之时,中国历史上连续出现了三个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很凑巧的是这三个人都属羊,其实包括了慈禧也是属羊。

中国古代文化讲究的是静,行为举止端庄,没有体育锻练、运动一说。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启者。其养生之道很值得一学:

每日早起,养成心静之习惯,起来必练习书法半个时辰,作静心的修练,一生都坚持不辍。

每日餐后,必在营中散步,每次散步半个时辰,不许任何人打扰,尤其是在战争时期,身处战况激烈的大营,也从不中断。

良好的养生规律,使得曾国藩在战局变幻之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每逢大事有静气”。

曾国藩也把这个心法传给了 *** 李鸿章。李鸿章也一辈子保持饭后即散步的好习惯。

只是曾国藩并没有长寿,仅62岁即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当时他身患的几种病,一种是“眼疾”,眼睛不好,左眼到了晚年几乎近失明,右眼勉强能用。

尤其是在1870年天津教案时,常常挺着一只眼睛办公,极为辛苦。这折磨了曾国藩多年的“眼疾”就是我们现在都知道的白内瘴。这在现代是很简单的毛病,但在当时却给这位大人物莫大的苦恼。

在1872年,正是曾国藩上奏著名的《选派幼童赴美肄业酌议章程折》10天后。曾国藩在园中散步时,突然头晕,继而脚麻,被儿子曾纪泽扶入房后,没多久就病逝。

其时曾国藩才62岁。按理说,这个年龄不算高,晚清名臣,象左宗棠72岁,张之洞也是72岁去世。算年龄,曾国藩去世的相对较早。以至于李鸿章当时听到曾国藩去世的消息,还以为是误传。

其实头晕、脚麻都是症状,真正导致曾国藩病故的却是现在常见的脑梗塞。

由于常年的军旅劳累造成了曾国藩体质的虚弱,而曾国藩本人,作为儒家知识分子,强烈的家国情怀,使得他对自已工作要求是相当高的,他的座佑铭是“一勤天下无难事”。所以,曾国藩极为勤政,几乎到了严苛的地步。

在直隶总督任上,他曾经一年时间把之前十年的积案都处理完。而且在中国做一个好官,不仅仅需要勤政,而且还要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

*** 上的吃喝应酬之事,为了不扫大家的面子,他基本从不缺席。这就使得曾国藩的工作压力非常之大,所以,历史学家张宏杰就说曾国藩是活活累死的。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良好的养生习惯使得曾国藩在应付危急大事之时,能够有足够的精力。但是过于的劳累,过高对自已的要求,又使得曾国藩盛年“早逝”。

而李鸿章,相对于曾国藩而言,是中国洋务事业集大成者,当然对于现代的养生也更理解。

李鸿章是中国之一个创办西医院的人,请中国之一位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博士黄宽一同创办了北洋医院。

当时中国官员对于每天洗澡相对来说是不习惯的,一个月通常洗两次澡,但李鸿章却不同,几乎每天都洗澡。在他与侄子通信时说:“洗澡可以去除皮肤上的病菌,促进血液循环。一个人若终年都不洗澡的话,便会造成污垢堵塞,使得皮肤失去了 *** 的功能。”

李鸿章曾在曾国藩幕府时常被老师要求早起之事,后来李鸿章接触的近代卫生知识越多,对于早起有了更 *** 的认知。

李鸿章在家信中曾说:“每天早晨的空气是更好的,由于 *** 都身处紧闭的卧室之内,使得浊气充塞,一旦吸入新鲜的空气,一天的精神都会十分充沛,百种病都可以尽除……如果能够从春天开始此种 *** 的话,就会让自己的身体慢慢转好,食量也会随之增加。”

可以看出,这是李鸿章对于晨起的论述与现代的健康知识相当接近了。

由于经常处理外交与政务大事,造成李鸿章一段时间的失眠,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李鸿章就医生的建议,开始在睡前念数字,1至100,他自已说:“临卧时,默念数目,自一至百,渐能人梦。弟试行之,初不甚效,后强而行之,效乃渐著。”就是说刚开始时觉得效果不佳,到后来就效果很明显了。

这一段与我们现在治疗失眠也很有相似之处。

在李鸿章生活工作也极有规律,通常都是早上6点钟起床。

与老师曾国藩相似,凝心静气的开始练字,他最喜欢韩愈的《谏迎佛骨表》,觉得特别有气势。

早饭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批阅公文。

将所有的公文都批阅完毕后,李鸿章又会开始读书练字。

与老师不同的是,每天的午饭,李鸿章更是十分讲究营养,午饭后还必须要喝上一碗稠粥,再喝一碗清鸡汤。

待休息一会儿之后,之后,他脱掉自己的长衫,负手在院里的回廊下散步。

每一次,他都会从回廊的一头走到另一头,这样不停地来回走上几十次。再经过一阵的呼吸吐纳之后,他会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

而此时仆人又会为他端上一碗“铁水”,他这“铁水”是一盅用人参、黄芩诸类中 *** 制成,喝完这碗“铁水”之后,李鸿章便会躺在床上开始1~2个小时的午休。

午休之后,他便会与自己的幕僚开始下午的工作。

不仅如此,李鸿章还特别讲究早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的养生之道。

所以,李鸿章一生历经大事无数,却也能保持旺盛的精力,良好的 *** 。

李鸿章的去世,却实在是一个他”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的事。

庚子国变之后,国家靡烂,本与此事无关的李鸿章,被朝廷任命为直隶总督收拾残局。年近八旬的老头临危受命由广东赴北京,与列强议和。

在经历天津时,一片 *** 瓦砾,李鸿章在天津经营近三十载,当年洋务的盛况,近代之一城,却破败如此,不由得放声大哭。梁肯堂记:“曾是卅年辛苦地,可惜臣命已如丝”。

及至北京,与列强经过九个月的艰苦谈判,受尽列强的羞辱,拼命 *** 于各国之间。

终于使大局稍定,旋即辛苦发高烧不退,不久又染上伤风,“鼻塞声重,精神困倦。”病情加重已不能视事,此时更好的办法是静养。

但繁重的外事工作和朝廷繁急催逼的高压下,无片刻安宁。最后因胃血管破裂,终年78岁。

可以想见,当时如果有较好的休养条件,其实李鸿章的病不是太大的问题。

袁世凯自认是李鸿章的 *** ,他给李鸿章写挽联“我是再传 *** ,感恩知己,愿 *** 业继萧规”。从养生上来说,他也是亲见李鸿章的养生之法。

所以,袁世凯坚持早起早睡,生活极有规律,禁食 *** ,勤于洗澡。这一点与李鸿章几乎无异。

每日5点即起,开始散步与锻练,持之以恒。

与前面二位则大不相同,袁幼年即身体强壮,青年即出身于行伍之间,一直在军营历练。身体的底子是明显比前两位要好。

在 *** 练北洋新军之时,袁世凯一改军官不参与 *** 演的陋习,参与德国教官的拟定训练课程。亲自参与各种 *** 训练,实弹演习。不仅军官训练得法,他长年 *** 度的身体锻练,使得他的体质也极为强壮。

袁世凯的饮食是很注意饮食营养的,他并不注重什么山珍海味之类,反倒对一些日常食品感兴趣。

有一次袁在重臣荣䘵家作客,荣䘵看到袁世凯,一顿饭一边聊一边吃。袁居然能吃掉8个鸡蛋,10个肉包子,一条松花江鱼。荣䘵看到袁胃口极好,羡慕得不得了,极为夸赞其将来一定能干大事。

所以,袁世凯一生可谓精力充沛,精气神俱佳,有客来访,回去后夸赞,总督那双眼睛极是炯炯有神,端坐于椅上,如同一只老虎。

在晚清直隶总督、军机大臣等任上,袁可谓既要照顾复杂的人际关系,又要处理繁杂政务。而且政绩成果也确实惊人,要不也不可能被人称为“推动晚清立宪 *** 的之一人”。

过人的精力,健壮的身体,这也是袁世凯在云波诡谲、惊涛骇浪的晚清政局中,能够时刻冷静应对的重要原因。

按理说,袁世凯应当毫无疑问的比前二者的寿命更长。

然而众所周知,袁世凯却因为错误的称帝,倒致众叛亲离,连其老部下段褀瑞、冯国璋都反对他。致使其一气之下生病,最后因尿毒症去世。

其实,这种病在现代来说也不是什么大病。真实原因,袁世凯过度的讲究吃得饱足,使得营养过剩,中年后体型开始肥胖,造成糖尿病与血压过高等的大隐患。

当时人并不知道,很多时候认为能吃能喝营养好就身体好,结果适得其反。

当时如果中年之后的袁世凯能控制好饮食,则其生命的终点绝不是当"洪宪皇帝"后的96天。而世人对其的期待也许会更正面一些。

同样在当时,他的部下国务 *** 赵秉钧也是如此,此人极为干练,也是在饮食上的没有良好的控制,到了中年时也是严重的脑血管病,1915年,一代枭雄因为脑溢血突发死于任上。

由于此病的突发,还一度引起了是袁世凯毒死赵秉钧的传言,在 *** 时代甚嚣尘上。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其他的一些晚清重臣身上看到一些例子。

如著名的林则徐的女婿沈葆贞,在中年以后就不太注意作息规律,经常是夜里办公,白天睡觉,更谈不上早睡早起。导致身体一落千丈。其任两江总督时,身体已大不如前,当时盛宣传去拜访沈葆贞,沈葆贞已经怕冷到一个什么地步呢,接见盛宣怀时,只好自已躺在被窝里,自已都觉得很不好意思。

所以,沈葆贞不到59岁就死于任上。

而另一位名臣张之洞,号称晚清四大名臣,同样是不注意养生。他的工作时间更加奇怪,一天分作两次办公,早晨四点,开始办公,接见官员,处理政事,到下午时要睡觉数个小时,到黄昏时又开始批章接客,凌晨睡觉。

1905年,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拜见张之洞时,刚好是吃午宴之时,张之洞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就睡着了,而且打起巨鼾。弄得袁世凯极为尴尬,不辞而别。张之洞自知失礼,追到江边送行。弄成一个当时的大笑话

张之洞一生相对而言工作比较单纯,主要是处理政务,其工作繁重 *** 与艰巨 *** 与前三者都不可同日。

60过后的张之洞,处理政务起来却很是一塌糊涂,也许是与其身体状况有关。

其所办洋务无一例外的巨亏,后来幸得盛宣怀、郑观应等 *** 力挽救,才使得汉阳铁厂起死回生,如果没有盛等人的加入,张之洞的洋务可以说是百无一用。

所以,张之洞比较李鸿章而言,可见其身体素质与中年精力要差许多。

良好的身体,不仅仅是为了健康长寿,更重要的是提升生活的质量,而且对于家人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正能量的影响。

正如李鸿章所说“养生非求不死,求暂时之康健而处安乐之境耳。”

我们从以上三位重量级人物的的养生之道可以得出以下经验:

1、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

3、勤于洗澡,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5、善于在超大工作压力下,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

6、工作艰巨的时候,越要注重"练心"。如练习书法,动静结合,凝神聚气。的确可以让自己临大事而不惊。

当然象前三位那样复杂繁重的工作环境,一般人是不会有的。

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压力大,人际交往之多都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

因此,在吸收现代养生 *** 之时,中国古人讲究的练心,修身,养 *** 也是极为重要的。

曾国藩的最后一博——近代中国 *** 辟地的创举

甲午战争前,省掉的那61万两白银——不能瞑目的北洋海军将士

三、揭秘李鸿章的家训是什么 李鸿章后人在哪

李鸿章后人,以道、永、昌辈居多,遍布海内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望族。

他的3个儿子都从事外交。过继来的长子李经方是职业外交官,在他死后出任驻欧洲的大使,;次子李经述韬光养晦准备接李鸿章的班;庶出的三子李经迈曾任钦差出使奥国。子孙中还有驻日、驻英、驻美、驻奥、驻比、驻秘鲁、驻墨西哥、驻 *** 的公使。

李鸿章的养生之道 从晚清三位枭雄看养生-第1张图片-

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藕是张爱玲的祖母,嫁的时候有一座老房子陪嫁,也就是在这栋老房子里,张爱玲完成了很多重要的作品。

李鸿章之重孙,李家瓛先生是 *** 外语学院的英文教员,2002年病故于上海。

李鸿章之弟李鹤章的第五代孙,李道增是学术更高的一位,目前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清华大学首任建筑学院院长。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 *** 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之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 *** 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 *** 太平天国运动、 *** *** 军 *** 、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 *** 清 *** 签订了《 *** 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鸿章家训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李鸿章 养生之道 晚清 枭雄 养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