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麻婆豆腐的由来英文和麻婆豆腐英文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麻婆豆腐的来历
四川气候湿润,冬天阴冷,用麻辣去湿就成为四川菜的一大功能。四川“麻辣”命名的菜肴很多,其中“麻婆豆腐”为最著名的一道菜。
一碟用猪肉末(或 *** 肉末)加上豆腐及大蒜茸、花椒粉、麻油、红椒油、豆瓣等佐料烹成的麻婆豆腐,香、浓、辣、软、滑,味道鲜美,深受食客欢迎。
“麻婆豆腐”因何得名?在四川成都流传这样一个传说:
在清代光绪年间,成都万宝酱园一个姓温的掌柜,有一个满脸麻子的女儿,叫温巧巧。她嫁给了马家碾一个油坊的陈掌柜。10年后,她的丈夫在运油途中意外身亡。丈夫死后,巧巧和小姑的生活成了问题。运油工人和邻居每天都拿来米和菜接济她俩。巧巧左右隔邻分别是豆腐铺和羊肉铺。她把碎羊肉配上豆腐炖成羊肉豆腐,味道辛辣,街坊邻居尝后都认为好吃。于是,两姑嫂把屋子改成食店,前铺后居,以羊肉豆腐作招牌菜招待顾客。小食店价钱不贵,味道又好,生意很是兴旺。巧巧寡居后没改嫁,一直靠经营羊肉豆腐维持生活。她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羊肉豆腐叫做“麻婆豆腐”,沿称至今。
现在,“麻婆豆腐”已成为一道家常菜随处可见,而且漂洋过海,深受国外朋友喜爱。
传说中的麻婆本姓陈,专门以做豆腐为生。清朝同治年间,成都万福桥是商贾 *** 之地,陈老太在此开了一家豆腐店,由于她点浆技巧过人,做出的豆腐又白又嫩,烧制的豆腐菜又特有风味,因此,生意越做越红火。
不料这竟引起她对门一家豆腐店老板 *** 嫉妒。一天,一位过客提着两斤刚剁好的牛肉末来陈老太店中落座,对门豆腐店的老板娘仗着自己年轻又有几分姿色便给这位客人暗送秋波,这位客人一时惊喜便忘了那包牛肉末径自向她门走去,陈老太见此情景心中又气又恼。这时又走进几位客人,他们看餐桌上的牛肉末便说要吃牛肉炒豆腐,陈老太本不想用别人的牛肉末,但客人急需食用,也就把这牛肉末同豆腐一起做菜给客人吃了,没想到这道菜又香又有味,吃的人越来越多,生意异常热爆、络绎不绝。
对门副食店的老板娘见了又气又眼红,便在顾客面前说陈老太的坏话,骂她是丑八怪,是麻子。陈老太是个心怀大度的人,面对这一切,她不屑一顾,不露声色,下气力做自己的生意,后来,她干脆在自家门头上挂起一块大招牌“陈麻婆豆腐”。后来这个店名声愈来愈大,麻婆豆腐这道大众的佳肴也就名扬四海了,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最著名的豆腐菜肴。
陈麻婆豆腐(人们人习惯于称之为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开创于成都外北万福桥边,原名"陈兴盛饭铺"。店主陈春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不长却相当宽的木桥。两旁是高栏杆,上面是抓鱼,绘有金碧彩画的桥亭,桥上常有贩夫走卒,推车抬轿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光顾"陈兴盛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这些人经常是买点豆腐、牛肉。再从油篓子里舀些菜油要求老板娘代为加工。日子一长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豆腐色味具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陈氏所烹豆腐由此扬名。求食者趋之若鹜清末就有诗为证: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文人 *** 客常会于此。有好事者观其老板娘面上麻痕便戏之为陈麻婆豆腐。此言不胫而走遂为美谈。饭铺因此冠名为"陈麻婆豆腐"。据《成都通览》记载陈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例为成都著名食品。由于陈麻婆豆腐历代传人的不断努力,陈麻婆川菜馆虽距今一百四十余年盛名长盛不衰。并扬名海内外,深得国内外美食者好评。麻婆豆腐也成为了四川具有 *** *** 的名菜。
内脂豆腐、麻婆豆腐调料酱、葱、姜、蒜、花椒、肉末
1、豆腐500g:宜选用细嫩清香“石膏豆腐”,与卤水豆腐之不同。
选择时:用手捏或用鼻子嗅,知其是否新鲜。
2、牛肉150g:牛肉以黄牛肉,牛键子肉为好。
3、高汤 *** g(可用肉骨头加姜、胡椒粒熬得,若无,可省)。
先用葱、姜、蒜、花椒爆香锅,然后加入肉末,放入酱油煸炒,再加入麻婆豆腐调料半包,上色后,加入豆腐,与肉末混炒,再加入剩下的调料,出锅即可了!鲜香麻辣,味道好得很!
豆腐切约一厘米见方的块,放碗里用沸水烫一下(不能下锅烫煮)后沥干水份,将豆瓣和酱油装一个碗里,蒜苗切碎,豆豉用刀压成茸或剁成细末,将淀粉、味精放一个碗里加水兑成芡汁。
锅中放油烧至六成热,倒入肉末炒散炒熟后起锅装碗里待用。
锅中放油烧到六成热,放豆瓣酱油、辣椒粉、豆豉炒红炒香。
加半碗汤(水也可),烧沸后放豆腐、肉末烧三、四分钟。
放蒜苗,烧半分钟后勾芡,放红油。
起锅后撒上花椒粉即可上桌开吃。
用嫩豆腐、牛肉末烧制而成。成菜色泽红亮,豆腐嫩白,具有"麻、辣、鲜、烫、嫩、捆(指形整)、酥(指牛肉末)的特色。选石膏豆腐切四方丁放碗中,用开水泡去涩味。烧热炒锅下菜油,烧至六成热,将剁细的牛肉末炒散,至色呈黄,加盐、豆豉、辣椒粉、郫县豆瓣再炒,加鲜肉汤,下豆腐,用中火烧至豆腐入味。再下青蒜苗节、酱油,略烧片刻即勾芡收汁,视汁浓亮油时盛碗内,撒花椒末即成。
*** 时豆腐宜选用细嫩清香“石膏豆腐”,辣椒面以红辣椒为更佳,牛肉以黄牛肉为更佳, *** 麻婆豆腐有四字要诀:即“麻、辣、烫、捆(形整的意思)”。
色泽淡黄,豆腐嫩白而有光泽。有人用“麻、辣、烫、鲜、嫩、香、酥”等七个字来形容这道菜,颇为形象地概括了它的特点。现在国内外的川菜馆都以经营此菜来招揽顾客。据说近年来,日本有家食品公司还将麻婆豆腐制成罐头远销世界各地。
**家中储存用以炒菜的肉馅,可提前用保鲜袋将肉馅分成几份,装好后,用手压成扁平的片,再放入冰箱冷冻。这样,当需要使用时,由于肉馅与空气的接触面大,很快速就解冻啦;也可以在使用前预先从冰冻箱移入冷藏箱,可以节省解冻的时间。
**豆腐切块后,用沸腾的淡盐水焯水,可以保持豆腐口感细嫩,且不易碎。
**传说,豆腐勾2次芡,这道菜不会出现吐水现象,虽然我不知道啥是吐水现象,估计就是出水吧???
**炒郫县辣酱时,需要温油下锅,用中火炒,才不会把辣酱和辣椒面炒糊。
豆腐:豆腐不宜与菠菜、香葱一起烹调,会生成容易形成结石的草酸钙,不利于钙的吸收;豆腐忌于蜂蜜、茭白、竹笋、猪肝同食。
牛肉(肥瘦):牛肉不宜与板栗、田螺、红糖、韭菜、白酒、猪肉同食。
1.此菜富含动植物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及碳水化合物,具有温中益气、补中生津、解毒润燥、补精添髓的功效。
2.油菜和豆腐可同食。豆腐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有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的功效。油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植物纤维素,有清肺止咳的功效。
热量(1912.55千卡)·维生素B6(0.40毫克)·蛋白质(106.58克)·维生素B12(0.36微克)·脂肪(144.00克)·泛酸(2.50毫克)·碳水化合物(49.25克)·叶酸(15.30微克)·膳食纤维(13.08克)·胆固醇(160.00毫克)·维生素A(502.39微克)·胡萝卜素(2616.88微克)·硫胺素(0.79毫克)·核黄素(0.70毫克)·尼克酸(10.74毫克)·维生素C(3.73毫克)·维生素E(83.50毫克)·钙(1128.95毫克)·磷(1351.05毫克)·钾(1402.80毫克)·钠(5201.53毫克)·碘(46.20微克)·镁(470.91毫克)·铁(20.26毫克)·锌(8.81毫克)·硒( *** .60微克)·铜(1.78毫克)·锰(5.44毫克)
二、麻婆豆腐英文
1、菜肴“麻婆豆腐”对应的英文是“Mapo Tofu”或“Stir-friedTofu”。
2、麻婆豆腐,是中国菜中川菜的 *** 之一,突显出了川菜“麻辣”的特点。主要食材有豆腐、牛肉碎、豆瓣酱和花椒等。其中,麻的味觉是来自花椒,而辣的感觉则是来自辣椒。
3、麻婆豆腐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受欢迎,其辣度也经常会相应降低,并加上当地的调味料进行改造。
4、麻婆豆腐广受欢迎,流传各地,做法也有许多不同。更大的改变之一,是将材料的牛肉改为猪肉,以便不吃牛肉的食客也能品尝,但若干老食客对此改变评价不一。后来又改回专用牛肉,但以猪肉为料的作法也已广为各地厨师和食客接受。
5、其次则是增加了豆瓣酱,乃至于公认以郫县豆瓣更佳。当代麻婆豆腐讲究麻、辣、鲜、烫、嫩、捆(豆腐完整不烂)、酥(牛肉末酥香)等特色。
6、此外,也有使用猪脑或牛脑代替豆腐的变化做法, *** 过程相同,称为麻婆脑花。但因当代人对胆固醇的顾忌,此变化作法并不常得见。
7、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麻婆豆腐
三、麻婆豆腐的英文名叫什么呢
1、麻婆豆腐英文名:sauteed tofu in hot and spicy sauce。
2、麻婆豆腐是四川省传统名菜之一,属于川菜。主要原料为配料和豆腐,材料主要有豆腐、牛肉末(也可以用猪肉)、辣椒和花椒等。麻来自花椒,辣来自辣椒,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点。其口味独特,口感顺滑。
3、如今,麻婆豆腐远渡重洋,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 *** 、新加坡、 *** 、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安家落户,从一味家常小菜一跃而登上大雅之堂,成了国际名菜。
4、麻婆豆腐历史起源: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成都万福桥边,有一家原名“陈兴盛饭铺”的店面。店主陈春富(陈森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常有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
5、光顾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出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
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麻婆豆腐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