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刘宝瑞单口相声全集,以及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大全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大全
《刘宝瑞表演单口相声选》(中国曲艺出版社1983年版)收录作品:
1、《珍珠翡翠白玉汤》、《山东斗法》、《豆腐侍郎》、《日遭三险》、《贾行家》(《假行家》)、《酒迷》、《 *** 学乖》(《学乖》)、《赎驴》、《穷不怕巧斗贾仁义》、《皮匠招亲》、《四子科考》、《一字诗》、《打油诗》)、《赶考》、《化蜡扦儿》、《火龙衫》、《大脑袋》、《赞马诗》、《灶 *** 》、《孟姜女》、《白蛇传》、《芜湖关帝庙》、《泰山石敢当》、《三吃鱼》、《兄妹联句》、《君臣斗智》
2、《纪晓岚》、《慈禧入宫》、《知县见巡抚》、《假斯文》、《全上来》、《翻跟头》、《画账》、《朱夫子》、《天王庙》、《文庙》、《画扇面儿》、《暴发户》、《兑水》、《韩复榘讲演》、《家务事》、《善意恶语》、《讲字》、《一字两读》、《草船借箭》、《书迷闹洞房》、《打砂锅》(《书迷打砂锅》)、《张飞爬树》、《跑海》、《空城计》、《兵发云南》、《“讲”戏》、《红先黑后》、《猫蝶图》、《风雨归舟》、《偷斧子》、《增和桥》、《和尚开荤》、《法术》、《当行论》、《扎针》、《宋献策测字》、《测字》、《先写后问》、《求财》、《黄半仙》、《无 *** 论》、《学徒》、《上学》、《狗噘嘴》、《小“zi”儿》、《神童解缙》
3、《漫话燕京》、《皇帝选陵》、《十二缺》、《扇子规律》、《底漏》、《劝架》、《要账》、《卖柿子》、《白吃猴儿》、《糊驴》
刘宝瑞(1915年-1968年10月6日),北京人,中国相声第六代演员,师从张寿臣。
刘宝瑞的相声作品借鉴吸收了独角戏、评话、 *** 、戏剧等姐妹艺术的优点,大胆革新创造,形成了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艺术风格。尤以单口相声见长,被誉为“单口大王”。
刘宝瑞对新相声的创作、传统相声的挖掘整理、单口相声表演艺术的发展与提高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宝瑞1915年生于北京,本名刘明光。自幼家境贫寒,九岁开始接触相声艺术,常游走于北京天桥和东安市场相声场子之间,曾随崇寿峰学艺。十三岁正式拜张寿臣为师(张寿臣为其取艺名刘立棠),学说相声。十四岁赴天津,与马三立、赵佩茹、李洁尘等在南市联兴茶社相声大会演出,并常到广播电台播音,初露头角。
1932年,17岁的刘宝瑞与18岁的马三立搭档,去营口、烟台、青岛等地“跑码头”,演出相声。在从营口开往烟台的轮船上,由于身无分文,两天没吃东西,刘宝瑞饿昏了,马三立迫不得已,偷了别人两个烧饼,才救了刘宝瑞一命。从此,刘宝瑞和马三立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
二、刘宝瑞单口相声《翻跟头》的台词
一、刘宝瑞(1915年-1968年10月6日),北京人,中国相声第六代演员,师从张寿臣。他的相声作品借鉴吸收了独角戏、评话、 *** 、戏剧等姐妹艺术的优点,大胆革新创造,形成了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艺术风格。尤以单口相声见长,被誉为“单口大王”。
二、单口相声《翻跟头》的台词:
1、说段单口相声,单口相声的新段子很少,我们自己想编,在写作上又不行。实不瞒您说,我是解放以后才学习文化,解放以前是个半文盲。怎么叫半文盲呢?书报 *** 我也看,也能看下来,反正有蒙对了的时候,蒙不对的时候多!
2、怎么叫蒙哪?比如说,我看书看报有几个不认得的字,看看上面的字,再瞧瞧下面的字,一琢磨这几个字,大概差不多了,也就蒙下来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我瞧这个字象什么模样,我就念什么。过去,人家都管我叫别字先生。有时候念着念着自己都乐了。怎么?不能不乐呀。
3、过去那“ *** ”,我念“垂政局”,您就知道我这学问怎么样了。“北大医院”,我念“此大酱碗”!这就是我的学问,一念就把人念乐了。鲜货店门口贴着个红纸条子,四个字:“糖炒栗子”,这“栗”字,我不认识,就站在那儿我还念哪,念就念得了呗,我还念出声来:“糖炒‘票’子!”
4、哎,那能吃吗?您说,旁边的人能不乐吗?非把人念乐了不可!人家乐了,我也乐了。过去我就是别字先生。过去我究竟念过书没有?也念过几天,可不是在学校里念的,也不是在私塾里念的,我是跟我一个亲戚念的。什么亲戚呢?是我叔伯二大爷。我这“此大酱碗”就是打我二大爷那儿来的。
5、怎么哪?再清代给皇上治病的地方不是叫太医院吗,“太医院”那仨字,他就念“大酱碗”,所以我这“此大酱碗”就是得他的真传。他念别字念得比我可乐,有过这么一个笑话。在旧社会,北京有个大财主,这家儿姓潘,家里死了人,要请一位读祭文的先生。
6、这家儿也是倒霉催的,应当是请老秀才、举人、翰林老夫子啊,也不知道是谁出的主意,把我那位二大爷“大酱碗”给弄去了。这下儿漏子了,他给读祭,,那还得了!往棺材前头一站,捧着文,在他眼前跪着两个人,这边儿跪着的是那个孝子,那边跪着的是孝妇。
7、家有钱是财主啊,两个用人搀着孝子,两个老妈子搀着孝妇,他站在那儿就念这个祭文:”孤哀子……”什么叫孤哀子哪?古时候,父丧为孤,母丧为哀,父母俱丧称为孤哀子,孤哀子就是那个孝子。这孝子叫什么名字呢?姓潘,名叫良显,“云苏潘葛”的潘,良就是优良的良,显就是显耀的显。
8、潘良显,这仨字,叫我二大爷一念好了,仨字儿没多错,错了一对儿半!“孤哀子……翻跟头!”翻跟头?这个“潘”哪,他给念成“翻”了,优良的“良”,他给念成跟头的“跟”了,显耀的“显”,他给念成“头”了。“孤哀子——翻跟头!”这孝子一听也纳闷儿了。
9、心说:这叫什么规矩啊?我爸爸死了,我翻跟头干什么?这叫什么事啊!这是谁请的这么一位先生?孝子跪在那儿直运气。我二大爷念到这儿还不念了,瞧着!这工夫,旁边儿这两个用人说话了,叫孝子:“少爷,少爷,您听见了吗?先生叫您翻跟头哪!您快翻吧!”
10、孝子一听这话,鼻子差点儿没气歪喽:“废话!我爸爸死了,我翻跟头干什么?”“那……那不是,先生叫您翻的吗!”“ *** ,我翻不过去。”“这不要紧,翻不过去我们帮您翻,来!翻哪!”两人一掀,给翻过来啦!孝子这个气呀,翻过来又跪在那儿了。
11、我二大爷接碴儿往下念:“孝妇……”这个孝妇,娘家姓“乜”,“曾母沙乜”的那个“乜”,就是之乎者也的“也”字短中间那一小坚。他这一念热闹了;“孤哀子—翻跟头!”用人一掀,孝子翻过去了。“孝妇—也氏!”孝妇一听“也是”:“噢,我也得翻哪?!”
三、1960年, *** 广播说唱团挖掘整理传统相声,刘宝瑞记录下来的单口相声在全团数量上占之一位。刘宝瑞生前口述的八十段单口相声后经殷文硕回忆记录,整理成文,辑为《刘宝瑞表演单口相声选》,1983年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刘宝瑞单口相声的 *** 作之一《连升 *** 》曾被编进中学语文课本。
四、刘宝瑞九岁接触相声,十三岁拜张寿臣为师学说相声,十四岁赴天津演出并初露头角。1937年,刘宝瑞编演了相声《家务事》、《韩复榘讲演》,1944年于济南创办“共乐茶社“相声大会,1949年成为把相声带到 *** 的之一人,刘宝瑞对单口相声表演艺术的发展与提高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刘宝瑞常演单口相声,既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又有一定的文学 *** 。他的单口相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南方独脚戏及评话的艺术技巧,又借鉴 *** 、话剧的表演手法,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使活”细致、瓷实,“包袱儿”别致、含蓄和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1960年, *** 广播说唱团附设相声 *** ,招收了十几名学员,由刘宝瑞负责辅导,后来这些学员大部分成为各专业文艺团体的骨干力量。为培养马季掌握传统段子,录制《找堂会》、《扒马褂》等段子时,刘宝瑞为马季捧哏,并将许多传统相声传授给马季和唐杰忠。
三、刘宝瑞单口相声大全
1、1,《珍珠翡翠白玉汤》:刘宝瑞先生演绎的传统相声名段,广为流传。此段讲述的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故事,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了一道由珍珠、翡翠、白玉构成的奇幻汤品。
2、2,《山东斗法》:这段评书和单口相声,描绘了来自山东的孙德龙与琉璃国的了义真人之间的一系列斗法事件,充满了荒诞不经的笑料。
3、3,《豆腐侍郎》:在封建时代,冬至皇帝前往天坛祭天,其中包含对“天子”身份的隐喻。刘宝瑞以此为背景,幽默地阐释了冬至祭天的原因。
4、4,《日遭三险》:这是一篇杰出的单口相声,用以讽刺封建势力,同时赞扬人民的力量。它通过讲述一个角色的遭遇,展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坚韧。
5、5,《贾行家》:这段相声因刘宝瑞的演绎而闻名,讲述了两位缺乏实际经验却自以为什么都懂的人物,最终导致失败的故事。它引人发笑,同时促人深思。
6、6,《赎驴》:刘宝瑞在这段相声中讲述了一个财主家的傻儿子和一头驴的故事,展现了人物 *** 格的矛盾和幽默。
7、附加说明: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全集包含17集,收录了他21部经典作品。这些作品都是 *** 人民广播电台的原录音,展现了刘宝瑞独特的相声艺术风格。作为第六代相声演员,刘宝瑞的艺术成就影响深远,被誉为“单口相声大王”。
关于刘宝瑞单口相声全集,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大全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