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是指各方面的人物或事物都类似,质量相差不大,没有什么区别。这个成语源于《战国策·楚策四》中的一个典故。
据史 *** 载,战国时期,楚国有两个官员,一个名叫孟尝君,一个名叫田文。两人都是以能言善辩而闻名于世。他们在一次争夺官位的竞争中,一时难分伯仲,竟然不约而同地向楚献上了一只野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争取到这个官位。
楚看到两人的表现后,十分生气。他认为,这两个人都是一丘之貉,没有什么区别,都不值得当这个官员。于是,他不仅没有授予他们这个官位,还将他们赶出了宫廷。
从此以后,“一丘之貉”这个成语就流传开来,用来形容那些质量相差不大、没有什么区别的人或事物。
总之,一丘之貉是一个形象鲜明、生动形象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没有特别突出的人或事物。它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丘之貉,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指的是同样劣质、同样不值得信任的人或事物。那么,这个成语的典故是什么呢?
据史 *** 载,春秋时期,楚国有两个官员,一个名叫申包胥,另一个名叫孙叔敖。这两个人都是 *** 污吏,经常勾结在一起,互相勾心斗角,为非作歹。
有,申包胥和孙叔敖一起到山上去打猎。他们正打得兴起,忽然看到一只猎物躲进了一个洞里。他们二人分别从两个方向去追逐这只猎物,终在山的另一侧相遇了。此时,他们发现这只猎物原来只是一只兔子,而且已经被他们追得精疲力尽,无法再逃跑。
于是,申包胥和孙叔敖开始争夺这只兔子。孙叔敖说“这只兔子是我先看到的,应该归我所有。”申包胥则说“这只兔子是我先追到的,应该归我所有。”两人争执不下,终只好把这只兔子杀了,平分了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申包胥和孙叔敖都是同样的坏人,都是不值得信任的人。他们之间的争斗只是因为各自的私利,而不是因为正义和公平。因此,他们被称为“一丘之貉”,也就是同样劣质、同样不值得信任的人。
总的来说,“一丘之貉”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两个或更多的人或事物之间的相似 *** ,尤其是指他们都是同样不好的、同样不值得信任的。这个成语已经成为了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汇,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