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枣糕模型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枣糕模型和核式模型区别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 枣糕模型怎么解释摩擦起电
- 提出原子核结构枣糕模型的科学家是
- 原子枣糕式模型有什么可取之处
- 物理学门外汉憨问'α粒子散射实验'为什么能 *** 枣糕模型
- 原子模型发展的五个重要模型
- 原子枣糕模型为什么不能解释a散射
- 枣糕模型和核式模型区别
一、枣糕模型怎么解释摩擦起电
枣糕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的 *** :枣糕模型的观点是除电子外,原子的质量与正电荷如同糕点一样均匀排布,电子则像枣一样随机嵌入在糕点之中。物理学者们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原子能够激发出来一种物质这一现象。这种物质到底是一种微粒,还是一种电磁波,众说纷纭。汤姆孙利用垂直电场,发现该物质偏转(即论证出该物质带电),且不同物质激发后的荷质比为固定值。这便彻底否定了赫兹等人的电磁波假说。既然阴极能够激发出这种更小的粒子,说明阴极这种金属原子是可以分割的。原子在古希腊语中的含义就是不可在分割的最小微拉。原子可以分割,为了研究原子原子的组成,汤姆孙提出了枣糕模型。
二、提出原子核结构枣糕模型的科学家是
1、枣糕模型是汤姆孙(J.J.Thomson) *** 8年提出的关于原子结构的一种假设,因此也叫汤姆孙模型。
2、认为原子是球体,带正电的物质均匀地分布于球体内,带负电的电子一颗一颗地镶嵌在球内各处的一个个同心环上,之一个环上可放5个电子,第二个环上可放10个,……原子中正负电荷总量相等。
3、该模型虽然在后来被卢瑟福的核原子模型所替代,但它是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开端。
4、汤姆孙的 *** 发表於哲学 *** 的1904年3月刊,那时候最权威的英国科学期刊。汤姆孙阐明:
5、原子处于更低能态时,电子在平衡位置不动。当原子被激发到高能态时,电子在平衡位置上作简谐振动,并发射电磁辐射。
6、汤姆孙模型在解释元素的周期 *** 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能定 *** 地解释原子的光辐射,例如,对于氢原子,根据汤姆孙原子模型,可有一个远紫外频率的光辐射,但不能解释实验观测到的大量不同频率的氢原子光谱。
7、虽然汤姆孙模型被1911年原子对α粒子散射的系列实验否定了,但是,“同心环”和“环上只能安置有限个电子”的思想还是可贵的。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汤姆孙
三、原子枣糕式模型有什么可取之处
1、当年,研究原子的科学家发现,原子中会跑出一种质量极其轻的粒子,叫电子。由于原子本身比较重,体积也很大,所以理所当然地猜想,原子的结构应该是像枣糕模型一样,一 *** 带正电荷的原子物质上,镶嵌着几颗极其微小的带负电的电子。
2、后来的卢瑟福散射实验证明,带正电荷的物质其实集中在很小的原子核里,于是把枣糕模型给 *** 了。
3、所有的物理模型都只是基于现有对自然理解的猜想。而存活下来的理论,是对当前实验结果解释得比较好的,仅此而已。
四、物理学门外汉憨问'α粒子散射实验'为什么能 *** 枣糕模型
1、假设你是初中或高中 *** ,对于“α粒子散射实验”可能感到困惑,它为何能 *** “枣糕模型”?“枣糕模型”假设原子由紧密排列的电子和原子核组成,核外电子像一层层的枣糕。
2、但“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结构与“枣糕模型”相悖之处。实验中,高速α粒子接近原子时,电子因带负电而吸引α粒子,理论上α粒子应被电子吸引,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实验结果显示,多数α粒子通过原子时几乎不受影响,仅少数α粒子出现大幅偏转,甚至是反弹。
3、若“枣糕模型”正确,α粒子与电子碰撞的几率应远高于实验观察到的情况。实验表明,电子与α粒子间的作用力远不如预期的强,这与“枣糕模型”假设的紧密排列相矛盾。更深入分析发现,α粒子的偏转主要受“原子核”吸引力的影响,这表明原子核比想象中更为集中。
4、由此,实验结果暗示原子结构并非简单层状排列的“枣糕”,电子围绕原子核而非原子结构内部,这是后来“核式模型”理论的核心观点。α粒子散射实验通过实验数据, *** 了“枣糕模型”,揭示了原子结构的真正面貌。
五、原子模型发展的五个重要模型
原子模型发展的五个重要模型如下:
1、道尔顿模型(1803年):约翰·道尔顿提出的原子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 *** 质和质量都相同。
2、汤姆生模型(1904年):约瑟夫·约翰·汤姆生提出的原子模型被称为“葡萄干蛋糕模型”或“枣糕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
3、卢瑟福模型(1911年):欧内斯特·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被称为“行星模型”,他认为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
4、玻尔模型(1913年):尼尔斯·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5、电子云模型:这个模型是现代物质结构学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的认识过程还会不断深化。
六、原子枣糕模型为什么不能解释a散射
1、原子枣糕模型对a散射实验的期望是a粒子基本基本保持原来的方向穿越金箔,因为在原子枣糕模型中,正电荷平均分布,对a粒子的平均作用为0,而电子的质量很小,跟据动量守恒,不能对a粒子的运动方向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在散射实验的观测中,发现有一部分a粒子的偏转角度很大,甚至有很少的粒子完全反弹了回来.用卢瑟福本人的话说,“你用大炮去轰击一张纸,结果 *** 反弹回来击中了你自己”.因此,正电荷平均分布的原子枣糕模型不能解释实验事实,必须推断原子中存在一个质量很大体积很小并且集中了全部正电的核.这个实验导致了卢瑟福核式结构的建立,对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2、 *** W,卢瑟福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战胜了 *** 的尼尔斯·波尔的老师.光荣传统,嗯.
七、枣糕模型和核式模型区别
枣糕模型和核式模型区别为:创始人不同、认为不同、来源不同。
1、枣糕模型:枣糕模型的创始人为汤姆逊。
2、核式模型:核式模型的创始人为卢瑟福。
1、枣糕模型:枣糕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葡萄干布丁”。
2、核式模型:核式模型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
1、枣糕模型:枣糕模型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
2、核式模型:核式模型完成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散射实验),否认了葡萄干面包式模型的正确 *** 。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